圖/鍾淑婷 |
圖/鍾淑婷 |
教養的路上其實是親子間彼此要學習、成長的,大人常覺得孩子不乖,情緒就上來了,但其實你可以不要這麼氣……
〈媽媽自省1〉起床氣孩子遭殃
文/王士旗
有一天外甥女問我:為什麼媽媽每天早上都在生氣?「每天?妳猜為什麼?」我摸不著頭緒。「我也不知道,她早上打開我的房門,叫我起床時,就在生氣了,做完早餐後也板著一張臉……。」
過了幾天我跟姊姊提起這件事,問她每天早上起床氣的原因。
她說每天早上她要比孩子早起,叫孩子起床,而且連叫三、四次,還要準備早餐和中午的便當、水果,累得要命,心情當然不好。
我問她:「有人逼妳做早餐?幫孩子帶便當?」姊姊搖搖頭。我又問她:「妳是不是也可以讓鬧鐘叫孩子起床?」姊姊點點頭。
她忽然明白,關於她每天的起床氣,其實是她自己造成的,她每天叫孩子起床、準備早餐和便當是自願的,並不是孩子要求她的。她生氣是因為感覺不到孩子的珍惜吧?但孩子卻以為她早上心情不好,不敢招惹她。
姊姊在調整心態後,現在早上抱著愉快心情叫醒女兒,也懷抱著愉快的心情做早餐、準備便當。
「媽媽現在做的菜變好吃了,她早上的起床氣不見了!」外甥女笑說。
〈媽媽自省2〉學放手和等待 調整步調
文/新月
寶貝女兒是典型的慢郎中,從小動作就是慢半拍,因此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就已成為班上的遲到大王。每天天一亮,我的催促聲總是不曾間斷「動作快」、「吃快一點」、「快遲到了」常把彼此搞得怒氣衝天,但又無可奈何。
管束與懲罰,是我傳承自父母的教養方式,但是孩子的排斥與強烈的抗拒,讓我不得不改採多一點的稱讚與獎勵,來激發她的動機與潛能,卻都敗給了我的急功心切。就這樣我們各自擁有自己的步調,無法協調的拉扯著。
一日,在心靈課程上,我體悟到真正的平安是來自心靈的轉變,而信任與接受是我對孩子應有的尊重。再想到教育家不時提醒我們,孩子就像種子一樣,只要給予充足的陽光和水分,自然會發芽,他有自己的生命歷程,父母無法也不該主導他成長的節奏。於是,我決定「放手」一搏!
我們約定好彼此早上起床要做的幾件事情,我只負責叫她起床及準備早餐,然後就去做我的事,待她完成自己的工作後,再請我帶她去上學。有幾次我忍不住,想要提醒她或催促她時,她竟說:「不要說,我知道要做什麼。」看著她摺好被子、洗好碗盤……,心裡著實喜悅,雖然有時候她做得不完整,有時候依然會遲到,但是,她一日日的進步,真的是長大了!
現在,她還是慢郎中,我還是急驚風。可是我只對自己急,她可以有自己的成長空間與生活步調。在我「放手」的過程中,她教會了我「等待」。奇妙的是,她越來越獨立與自我負責了。
〈媽媽自省3〉破口大罵 不如動手教
文/Mina
老公和兒子經常在家裡玩投接球,但是在室內投球畢竟空間狹小,為避免危險,因此常被我告誡,不可太過用力、不可朝上投球之類的。
沒想到上個禮拜,我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兒子一顆偏高的球,正好打中窗戶玻璃,清脆的一聲「鏘」,玻璃應聲破了一個大洞。待我跑過去看,兒子彷彿已經知道做錯事了般,嚇得待在原地安靜不語。
我正要飆出罵人的話還停在喉頭,此時,先生已經開始領頭收拾殘局,他要兒子去拿舊報紙,自己則是先把地上的碎玻璃掃一掃,等窗框上的玻璃都被小心翼翼的取下之後,再用報紙將碎玻璃層層包裹。這一個個動作我都看在眼裡,相信闖了禍的兒子也是,我突然領悟到,處理孩子犯錯的問題,不見得要以高分貝的斥責才能奏效,因為孩子已經知道自己犯錯,此時不斷的責罵只會讓他更加煩躁,他所學到的,是父母親指責的嘴臉與措辭,而不是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步一步的帶著孩子處理問題,不但是一種良性的、有建設性的示範,同時也讓親子的情緒雙雙獲得舒緩。想一想,我們不用聲嘶力竭的責備孩子,孩子也不用被罵到失去自信與尊嚴,而父母希望孩子學的問題解決能力,他也學到了,實在是一舉數得!
所以,下次當孩子犯錯,你正準備破口大罵時,先停一下,問問自己:我想讓孩子從這件事情上學到什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