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學生的常規訓練 [ 李慧娟 ]
肆、訓練的原則
「常規訓練」是一種行為養成的訓練,對過動兒而言,「常規」本身就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習課程」,內容遍及學生日常生活作息、學習上、遊戲上、社交上、工作上等範圍;而過動兒常規訓練需要全面性的、落實的、一致的、堅持的、與長期性的執行訓練,方能見其成效。 現就其訓練原則,提出下列建議:
一、列出常規問題處理的先後順序
過動兒一定有很多的常規問題需要處理,也有很多正向的行為亟待建立,有些甚至是一團迷霧、錯綜複雜,亟待教師抽絲剝繭,理出可能的頭緒。限於教師人力,也限於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教師宜在許多問題中選出對目前生活最大的、最容易辦到的、或是最急迫亟需處理的常規問題,列出先後順序(剛開始最好不超過 5 項),展開一致的、堅持的訓練。此外,個人項目中最好能包含幾項班級共同的教室常規。
二、明確的行為設定
獎勵或處罰都需要明確針對特定的行為來給予,而不是一般性的行為或人格的描述。例如:「鞋子有歸位放好,你很棒!」,而不是只讚美說「你真是個乖孩子」。
三、要有一致性
過動兒「常規訓練」是清楚、規範原則的教育,要有一致性;一致的「既定常規」要求標準,一致的獎勵處罰,盡量不要因人、時間或情境之不同,而前後不一致。也就是說老師們,尤其是同一班級內的老師,訓練常規的態度要一致,不要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考驗過動兒辨識臉色的能力,徒增孩子的混淆,無法貫徹建立遵守行為的習慣。再者,時間一致,即任何時間都要有一致的要求。「既定常規」最好不要因為時間或情境的急迫而改變對過動兒的要求和期待。例如,學生須「玩具玩完,歸位放好」,但老師為了趕時間或是學生一直拖拖拉拉,老師就放棄原有的規定。對過動兒而言,下次他也有可能如法炮製。其三,情境一致,即任何情境,要求一致。例如,「玩具玩完,歸位放好」,「洗臉完畢,毛巾歸位放好」,「學校裡要聽老師的話」,「百貨公司校外教學,要聽老師的話」。
四、執行態度要堅持、一致、長期性的,且兼具公平性
訓練過動兒常規,老師態度必須非常嚴格、堅持且長期持續不斷的,否則孩子會被訓練得很會找漏洞,結果變成學生在左右 老師,而不是老師影響學生。老師一定都有類似的發現,有很多過動兒很「大小眼」,常會「看人欺負」。其實他們都很率真,事實的真相是,「被欺負」的老師常常是肇因於「學生比他更堅持」。其實,過動兒需要的不是不一樣的管教,而是更多的管教。一旦立下常規(當然是合理、可行的),就必須堅持執行,不要讓過動兒有抗爭、挑釁的空間。一方面顯示這些合宜的行為對個案學生真的很重要,另一方面也顯示你是言出必行的。一旦設下了一項規矩就要堅持下去,否則孩子會不尊敬你,也學會了跟你說「不」,只要「不」多了,孩子也皮了,你也會事倍功半。舉個例子,孩子亂丟東西,就必須讓他撿起來、歸位放好,縱使他哭鬧不已,並擺明不撿就是不撿的態度,這時 老師應運用各種方法,「逼」其就範,其實這是學生與老師間的「肉搏堅持戰」,如果老師先豎白旗, 那麼 老師就被他控制住了,而且他將來愈有可能時時挑戰你的權威。此外,凡對過動兒的規範限制,處罰內容,也應實施在班級其他學生身上,例如上課時,不可以任意走動,否則受罰等。「公平」的感覺,過動兒會感受得到。
五、保握黃金訓練期
其實只要學生被期望的行為,開始產生細微的變化與改善的徵兆,就是最佳的黃金時機。老師要敏銳觀察,只要發現學生有任何好的行為表現,即使是微不足道,也要立即給予大量的讚美與鼓勵。此外,據研究顯示,小學階段是行為建立的最有效時期,同時也是常規與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筆者經驗深信,「小學一年級」更簡直是「鑽石訓練期」,絕不可輕忽與錯失良機。總之,「班級 老師、學生初見面」,就應開始有計畫的進行常規訓練。因此, 國一、高一也是各階段的黃金訓練期,而且是一開始就要堅持、一致的執行訓練。若有幸、有緣承接到一位超級過動、或過動又兼具自傷或攻擊的過動兒學生,則「緊迫盯人」將是最佳的「戰術運用」。
六、運用即時的回饋
過動兒比起一般孩子對於他們的行為或活動需要更即時的回饋。若經過了一些時間,再給予回饋,或許他已經忘記受獎勵或受處罰的原因了。只要學生一有好行為表現,就要立即誇獎他,若尚有其他獎賞 , 例如,帶他去買想要吃的東西,也盡量就在行為發生之後不久兌現。即時的回饋就像是增強物一樣,對過動兒在發展出好行為,以及養成、維持良好的習慣有很大的幫助。
七、運用大量、頻繁的鼓勵與讚美
通常過動兒對獎賞和事情的後果,敏感度比較低,所以我們不只是「即時回饋」,而且是要更頻繁,更強而有力的獎賞鼓勵,來刺激他的動機 , 遵守規矩和表現良好。獎賞的方式包括社會性增強,例如,口頭讚美、身體的擁抱,與實質獎賞,例如擁有特權,玩具、吃點心、飲料等。筆者(國小部)多年來最常使用的是口頭讚美,同時也發現這種方式效果最好。
八、獎勵先於處罰
對經常犯錯的過動兒而言,過多、大量的處罰,有時會導致過動兒強大的反彈與抗拒,容易造成師生間的緊張與對立,不僅成效會事倍功半,也容易造就師生「兩敗俱傷」的局面。正確的做法應是,首先建立師生間和諧、信任的互動關係,要讓過動兒感覺和 老師在一起是安全的,而不是動輒得咎。因此,在執行訓練過動兒常規計劃時,及時、頻繁、大量的鼓勵正面行為應優先於處罰負面的行為。
落實獎勵先於處罰,有助於師生間和諧關係的建立,也有助於過動兒養成正面的行為習慣和動機。可先具體列出一項你期待孩子做到的正面行為,只要孩子一有此行為,即予獎勵,持續一兩 個星期,再開始給予其相對的負面行為應得的處罰。若欲開始實施處罰,可在行為之初,先行事先告知,例如,在下課時,先提醒他「上課趕快回到教室坐好,否則罰站。」須注意的是,屆時「處罰」也要及時、堅持與一致。至於學生在多少時間內回到教室坐好,其標準,老師可視學生程度與能力進展,分階段彈性調整。對於嚴重過動的學生也要盡量讓其時常得到獎賞,感受到成功的經驗,不會因為無法控制自己「搶搶滾」的行為,而時常受罰。這時,「時間切割法」是一種很不錯的策略。例如,規定學生在椅子上坐 5 分鐘後,可以自由動 2 分鐘,再坐 5 分鐘,再自由動 2 分鐘,餘此類推。行為維持時間的長短,或學生自由活動時間的長短,老師可視學生能力與進步情況,做彈性調整。其實,教導過動兒的方法是抓住大原則,將目標分成輕重緩急實施。 老師 不需要特別強調形式上的要求而每事管,例如,很多老師以為 學生 乖乖坐好就是專心,事實上對過動兒來說,是貌合神離的評量標準。因為過動兒不動時可能仍不專心,神遊去了,而身體在動的過動兒,可能卻是專心的聽講,但是他不能控制身體不要動。
九、預防勝於治療
過動兒若屬過動 - 衝動特質,幾乎都是精力旺盛,手腳相當迅速、敏捷。老師一定要「主動行動,不要被動反應」。「預防勝於治療」,與其事後收拾他們「發飆後的殘局」,不如事前多留意可能的發飆徵兆,先行預做安排、或 疏導、或制止。例如, 發現學生開始出現不安、躁動、手腳蠢蠢欲動的徵兆, 老師就須「眼明手快」提前防範,也許是口頭警告、也許是先行疏導等。有些過動兒常「咻」的一聲就衝離開教室,迅速、閃捷;因此,老師對教室座位與動線的安排上,就須多留意,至少,不要讓過動兒輕易得逞。總而言之,老師要敏銳觀察(要客觀,不要主觀、情緒化),即早歸納整理出班級過動兒發飆前的任何蛛絲馬跡。所有的過動兒先行徵兆不一定相同。無論如何,平時,老師要多培養體力,「臨陣」時,更要眼觀四方、耳聽八方,時時留意過動兒的動靜,必要時,一定要「先下手為強」。
十、避免剝奪學習的機會
有學習,才有進步的機會與空間,過動兒尤其需要學習,需要更多機會的學習。「在哪裡跌倒,就要在哪裡站起來。」千萬不要因為他毫無餐桌禮儀,用餐時,餐桌混亂不堪,就長期性的餵他進食;不要因為他的破壞或攻擊行為,就時常把他「限制」在椅子上或某個地點,而排除其加入該有的學習行列;不要因為他的難於掌控,就時常「技巧性」的讓他在班級的校外教學活動裡缺席,不要因為……。倘若,因限於人力或尚未找到有效對策或特殊因素之故,偶而犧牲過動兒「學習機會」,情有可原。但是,若時常如此或長期如此,則須慎思。沒有給予學習的機會,哪來要求改變的可能。
除上述基本原則外,尚有下列建議,例如,鼓勵同儕接納;要求或鼓勵家長配合;注意環境安全;必要時採取安全保護措施(對有自傷或攻擊行為者);必要時,使用替代性方案,提供過動兒「成功經驗感」,以培養他們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不要因為過動兒的緣故,而忽略班級其他學生的學習以及不要忽視認知教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