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全
台大、史丹佛MBA、MTV總經理等頭銜,
讓王文華無往不利。
沒想到,若水讓他嘗到失敗。
台大畢業,赴美取得史丹佛MBA,
回台又擔任MTV台總經理。
忙碌之餘,更能寫作成為暢銷書作家,
也是知名主持人。
王文華在過去的44年歲月,
的確過得比別人精彩,
好像一般人要努力一輩子才有可能達到的事,
他花不到一半時間,就完成了,
且比別人完成的項目還多很多。
一路走來,王文華走得很順,
就像一位傑出人士,憑著一己的努力及時機,
讓王文華擁有許多別人羨慕的成就與榮耀。
就連5年前、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找上他,
於2007年8月宣布成立
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平台─若水,
獲得各大媒體的讚譽,
覺得王文華與張明正的搭檔,
將為台灣企業走出一條新路。
不過,這條路最後王文華也走不下去,
2年後,王文華向張明正表達了辭意,
正式離開他這輩子第一個創業的公司─若水,
也讓外界看到:「哇,
原來王文華也有『凸槌』的時候!」
「沒錯,這是一本談失敗的書,
讓外界看到另外一面的王文華。」
週一上午,還來不及感覺到Monday Blue之際,
王文華坐在台北市東區的咖啡館內,
說出了他離開若水後的心情故事,
也首度大聲的說出「我曾經失敗過」。
承認失敗是一自覺,脫去標籤,發現自我
「這個社會大多教導人成功,
卻很少有人告訴你失敗,
我要來告訴你失敗教我的事,」王文華說。
成功真的沒有什麼好教的,
也不必你花太多的時間去學習,
從小到大,課本及媒體,
絕大部分告訴我們的就是如何成功?
如何卓越?如成達到巔峰?
但卻很少有人告訴你成功的代價是什麼?
成功前如何經歷失敗?
「失敗才是好老師,」王文華認為,
如何告訴別人失敗,
比如何說成功,來得有意義。
說成功,好像有些錦上添花,
已太多人說著他們的成功故事。
但失敗,在這社會氛圍下,好像不被容許,
如果大剌剌的談失敗,
更會引來你就是個loser的標籤,還會被數落。
王文華要告訴大家,別不好意思,別感到羞愧。
雖然成功是大家愛聽的故事。
在台灣的教育制度及家庭教養環境下,
大家都不鼓勵失敗,但這是不對的,
扭曲了事實,是件不正常的事。
王文華以自己為例:「過去,我有意識、
無意識地把自己放在一塊牌子後面,
那塊牌子上面有『史丹佛』、『MBA』、
『華爾街』、『迪士尼』及『MTV』。
這塊牌子教了我很多商業和人生的道理,
讓我賺到一點錢及一點名譽。
但從那天起,我把牌子拿掉。
第一次,赤裸裸地做自己。」
失敗就像一面鏡子,
可以讓你自覺,檢視你的優缺點,
把你照得透徹,出門後就不會發生窘狀。
別把創業想得太天真,創業是難事
這個社會第二個病態是
把創業當成一件很時髦的事情看待。
時下年輕人有時會有這樣的想法:
「老子不幹了!離職創業去。」
馬上獲得身旁的好友們按讚,
鼓勵支持你的想法,
甚至覺得你很有勇氣,決心去創業。
真實的故事是,
創業一點都不酷,一點也不浪漫。
絕對沒有一廂情願、
也沒有「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故事。
「創業有一切你原本不想要、不喜歡的東西,
因為你還是活在這個商業環境裡,
你不是獨立的,」王文華說。
有些人會想創業,
因為「他不想要現在的老闆」、
「他不想過朝九晚五的工作」、
「他更不想要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
這些都是創業者開始時想的「不要」,
只是等到他出來創業後發現,
這些「不要」還是變成了「要」,
而且是直接面對它們。
之前不要老闆,結果自己變成被人討厭的老闆;
之前不要朝九晚五,結果創業下去變成7-ELEVEN;
之前不要自己不喜歡的事,
結果創業後,自己要報稅,自己要開燈影印,
甚至自己要掃地刷馬桶。
「完全脫離不了這些你以為可以逃脫的事,
結果你還是被困在裡面,」他說。
「創業有所有上班的麻煩,
更有不上班時的困難。」王文華提醒,
別把創業當成一件
時髦酷炫又拉風的事。
創業還是要從神壇上被請下來,
回到凡間,去處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大小事的。
《30雜誌》07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