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群 )
一、寒頭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在發掘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時,出土了大批簡帛醫書,
在這批簡帛醫書的《脈法》中記載:"聖人寒頭而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補不足也。
“寒頭暖足”這四個字,
既是我國古代醫家瀉實補虛的治療準則,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原則之一。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
倘若頭部溫度太高,不但對健康不利,甚至會成為致病因素。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過:
“人頭邊勿安火爐,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睛及鼻乾。”
又說:“冬日凍腦‧‧‧聖人之常法也。”
有的老年人一到秋冬季,即使在家裏也用毛棉帽子嚴嚴實實地護著頭部,
以為這樣可以防寒抗病,其實頭部護得太嚴了往往適得其反,更容易傷風感冒。
保持頭部低溫還有助於安眠,能幫助提高睡眠品質。
但有些人冬天怕冷,喜歡用被子覆蓋頭面睡眠,
這樣既妨礙呼吸新鮮空氣,又會使頭部溫度過高,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無益的,
應當遵循“寒頭”的原則,儘早改變這種不良的睡眠習慣。
二、冷面
是指用20℃左右的冷水洗臉。
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腦,使人頭腦更為清醒,
特別是早晨用冷水洗臉,對大腦有較強的興奮作用,可以迅速驅除倦意,振奮精神。
冷水洗面,還可以促進面部的血液循環,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因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面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縮,冷水刺激後血管又反射性地進行擴張,
一張一弛,既促進了面部的血液循環,
改善了面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又增強了面部血管和皮膚的彈性,
所以除能夠有效地預防感冒等疾病外,還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三、溫齒
是指用35℃左右的溫水刷牙和漱口。
我們知道,人體口腔內的溫度是恆定的,
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
如果刷牙或漱口時不注意水溫,經常給牙齒和牙齦以驟冷驟熱的刺激,
則可能導致牙齒和牙齦出現各種疾病,使牙齒壽命縮短。
特別是在冬季氣候寒冷的時候,刷牙漱口時更要注意用溫水。
有研究資料表明,用溫水刷牙有利於牙齒的健康,
反之,長期用涼水刷牙,容易出現牙齦萎縮、牙齒鬆動脫落的現象。
四、暖足
從傳統醫學上講,
雙足是人體陽經和陰經的交接地點,有諸多穴位,對全身的氣血運行起重要作用。
從現代醫學講,足部為肢體的末端,又處於人體的最低位置,離心臟最遠,
血液循環較差,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因而有“寒從腳起”之說。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曾說:
“天寒則裂地凌冰,其卒(猝)寒或手足懈惰。”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也有這方面的詳細記載: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
可見,暖足對保證身體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其實,最好的暖足方法是每晚在臨睡前用熱水(水溫45℃至50℃)泡腳和洗腳,
這樣既可以驅散寒氣、溫暖全身、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消除疲勞,
又具有健腦強身、提高睡眠品質的作用。
良好的養生習慣是健康長壽的基本保證。
中老年人在每日起居養生中,
若能長期堅持“寒頭、冷面、溫齒、暖足”的八字保健方法,必會大受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