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父母懷裡讀出閱讀力



親子天下特刊




  • 作者:陳珮雯、賓靜蓀


 

用軟嫩的小手摸書、用澄澈的眼睛看書,當書本走進孩子生命,孩子也就走進了大開眼界的世界,抱起孩子一字一句唸故事吧,孩子回饋的笑容將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不識字的寶寶為什麼要閱讀?許多幼兒閱讀推手經常接受到家長這樣的疑惑。即使是已經進行親子共讀的父母,也無法清楚回答寶寶閱讀的目的。


寶寶開始閱讀的時間點及頻率影響著孩子日後的語言表達能力。國內外研究都顯示,愈早開始共讀及每週親子共讀頻率愈高的孩子,語言發展明顯優於較晚開始共讀、讀得次數較少的幼兒。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張鑑如,長期追蹤四十五名十四個月大至三歲孩子的親子共讀情形,結果發現,媽媽懷孕時,或出生六個月之內就進行親子共讀的寶寶,到三歲大時,其語言表達、詞彙量和故事理解能力,明顯高於七個月以上才開始共讀的幼兒。


而共讀次數較多(一天數次)的幼兒,其語言詞彙量、語言理解及語言表達的複雜度明顯高於共讀次數較少(一週一次)的孩子。


共讀得早、次數較多,語言發展好


研究證實了早期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最明顯的影響在於「詞彙量」的累積,這是語文發展的基礎。就像英語的表達,如果能夠使用的單字量少,語言表達就不容易深入。


雖然父母和孩子說話、聽CD⋯⋯等方式也能讓孩子學習「詞彙」,但是,紙本的閱讀在詞彙密度上無法被影音或數位閱讀所取代。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坎寧安(Anne E. Cunningham)的研究就發現,將紙本閱讀和口語中的詞彙密度相比較,口語中所含詞彙密度較紙本低,罕見字的使用頻率和出現次數,口說和紙本文字也都有很大差別。


從字彙的豐富度來看,科學性報告摘要的罕見字最多、字的等級最高;次為報紙、雜誌、成人書籍、專家口語證言、兒童文學、兒童電視節目、大學程度的大人談話、成人新聞電視節目。


坎寧安的研究還發現,孩子字彙量多,進入小學後的學業成就明顯高於閱讀量少的孩子。幼兒進入小學前的成功閱讀經驗,對後來孩子會不會自主閱讀有很大的影響力。


所以,全世界都在推動零到五歲的閱讀,因為這段期間的讀寫萌發能力(emergent literacy skills),即孩子學會讀和寫之前的技巧,包括口語表達、字彙常識、圖像辨識力、語音處理技巧,可預測孩子未來的閱讀素養。


寶寶書或繪本看起來沒幾個字,但是,對語言能力還在發展的幼兒來說,已經提供比其他媒介如口語、電視、電腦遊戲等更為豐富的字彙量。坎寧安在二○一二年受邀來台的國際交流研討會中指出,從童書所能習得的罕見字,甚至比成人書還要多。


而寶寶閱讀也要掌握不偏食的原則,才能滋養寶寶的語言詞彙。張鑑如認為,父母選書時,要注意題材類型的多元性,文學性、知識類、生活、情緒⋯⋯等不同文本的書都可以帶寶寶共讀,這樣才能從廣泛的題材中,充實孩子的「詞彙資料庫」。



從「玩」書開始,別強迫寶寶看書


雖然寶寶閱讀對日後語言發展、學業成就有正向幫助。不過,專家建議父母,不要把寶寶閱讀當成一件嚴肅的事,強迫寶寶閱讀,不但無法培養小小愛書人,還可能破壞了寶寶和書的關係。兒童文學與兒童閱讀專家張淑瓊觀察,常見父母興沖沖的拿著書要和寶寶一起讀,結果寶寶看了封面一眼,轉頭就走,於是親子上演一場拿著書你追我跑的戲碼。


「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的發生是自然而然,絕對不是刻意強迫,」許多幼兒閱讀專家如此認為。父母會帶著孩子去公園、逛百貨公司、上餐館,這些活動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刻意勉強;看待親子共讀這件事,也要像寶寶睡覺、喝奶一樣的自然。


因此,父母對於寶寶閱讀的態度必須是「不強迫」,尤其在零到三歲階段,兒童文學專家林真美認為,這個時期是閱讀準備期,書對寶寶的意義和玩具一樣,寶寶想玩就玩,不想玩也不要硬拉著寶寶看書,更不要期待寶寶能了解書的內容。而想增進寶寶對書的興趣,父母可以自己多閱讀,靠著模仿來學習的寶寶,生活在充滿書香的環境中,日後自然會對書產生好奇,進而模仿父母拿著書、坐著看書的行為。


三歲前的閱讀態度重點,是幫助寶寶和書建立良好的關係,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這個年紀「玩」的書,如布書、遊戲書、翻翻書、觸摸書⋯⋯寶寶以感官學習,這些書可以讓寶寶撕、抓、啃、咬,透過感官的體驗,其實是寶寶認識書的方法。



三到六歲的幼兒,語言理解能力開始出現,這個時期的閱讀重點,就是爸媽要選擇好書給孩子閱讀,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圖畫及文字都要有品質,林真美建議,不知道該怎麼選書的家長,讓寶寶讀經典繪本就對了!


如果想讓孩子終生成為愛書人,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涂妙如提醒父母,不要利用繪本來說教,也不要在唸完故事書之後,對孩子進行考試,不斷詢問幼兒書裡頭出現幾隻動物、主角去了哪些地方⋯⋯等。帶著成人既定的價值,把繪本當成說教和考試的工具,是在告訴孩子,閱讀是一種懲罰,只會讓孩子對閱讀倒了胃口。


寶寶閱讀特性:重複閱讀


此外,很多父母觀察到幼兒喜歡讀同一本書,讀很多次都不厭倦,這是因為幼兒有喜愛「重複閱讀」的特性,也因此,許多繪本常以反覆有規律的句型呈現。「重複閱讀」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讀」的重要歷程。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在《教出閱讀力》一書中強調,透過一本書不斷的反覆閱讀,是在「穩定」、「肯定」孩子的已知;在這個「已知」上,他學習「字」、各式符號、故事體等與閱讀有關的事。


而故事以一貫的主軸反覆,幼兒很快就抓到「型式」。例如《小象散步》,小象在散步途中遇見小河馬,於是把他背在背上,一塊兒去散步。接著,兩人又遇見鱷魚,鱷魚也要爬到小象背上,一起去散步。再遇到小烏龜出現時,孩子就會根據故事重複的型式,預測小象也把小烏龜背了起來。



因為主軸一樣,幼兒不必費心思記憶形式,就能記得書中的資訊。如他所不熟悉的空間概念,及太高會破壞平衡感的概念;透過各種動物疊在小象背上呈現了高度,疊高高的動物最後全部跌落到水裡。這就是學習。


圖畫書幫助腦部、視覺發展


從身體發展的角度看,寶寶閱讀也有其重要性,可以刺激腦部、視覺的發展。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幼兒教育系博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和幼兒園的李坤珊指出,寶寶的視覺發育未成熟,準確度及聚焦能力都在發展中,但他們會主動尋找物源觀看。這時,圖畫書的功能,提供了寶寶練習運用視覺的機會。


腦神經和學習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人的聲音、感官、環境等刺激,都會促進腦細胞的連結,有利學習。美國華盛頓大學心智、腦和學習研究所的庫爾(Patricia Kuhl)博士指出,六個月的嬰兒腦部,已經可以將聽到的聲音歸類到母語環境的類別裡。


在出生三年之內,透過從周遭世界獲得的經驗,以及和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的依附關係,嬰幼兒腦神經的連結速度更是驚人。如果這樣的連結在孩子日常生活中重複出現,就會形成腦部永久的軌跡。父母跟嬰幼兒的互動,就是在引導、支援這樣的學習過程。


每個孩子都喜歡被父母抱著、聽爸媽的聲音。不論抱著寶寶唸繪本或是唱兒歌,對孩子來說,繪本與兒歌是傳遞親情的橋梁。日本繪本泰斗松居直在《再次撒下幸福的種子》一書中提到,藉著共讀,大人與孩子的肌膚之親,有語言的溝通、有心靈的交流,幼兒全身,甚至全心,都能感覺到牢牢擁抱自己的「那個人」。


親子共讀不只是父母單向愛的表達,更雙向的促進親子互動與了解。擁有兩個幼兒,也是新樹幼兒圖書館的故事媽媽陳櫻慧說,每次念讀故事,孩子的一個眼神、一抹笑容、一聲驚嘆都在回饋父母。為什麼孩子會對這一頁的圖特別感興趣?為什麼孩子覺得這一句好笑?為什麼孩子喜歡這類,而不喜歡那一類的故事?這些對於共讀的回應,其實展現了孩子的性恪、思考風格及閱讀口味。


透過共讀,爸媽可以更加認識、了解與貼近自己的孩子,有助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


閱讀能力從寶寶出生時就有必要、並且有能力學習,讓寶寶從「玩」書開始,進而認識、喜歡親近書。


和寶寶一起共讀,目的不在於知識的傳遞,而是參與、經驗親子共讀的美好,是引領孩子走進閱讀殿堂的階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