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幼兒的表現常「出乎意料」,但主因是出於「不足、有需求」,如:詞彙不足,所以要轉借使用(像是稱「瞳孔」為「鼻孔」);又如:筆不夠或是操作不順,就用手指替代筆來進行創作。但幼兒這些「不一樣」的產品,可否稱有創意?



【文/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幼兒的創意是怎麼一回事?

幼兒的表現常「出乎意料」,但主因是出於「不足、有需求」,如:詞彙不足,所以要轉借使用(像是稱「瞳孔」為「鼻孔」);又如:筆不夠或是操作不順,就用手指替代筆來進行創作。但幼兒這些「不一樣」的產品,可否稱有創意?他是不是要像成人那樣多費些精神才能「別出心裁」?


幼兒的想法似乎很立即,經常馬上回應他所面臨的問題,這反應出他用「已知」來學習「新知」,並顯示學習的主動性,這在成長過程中很珍貴,也需要被鼓勵。但是為了有系統化的知識與能力,小孩開始到學校或才藝班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標準化的要求,讓大家漸趨一致,創意衰退。


真的是因學習正式的知識和技能才逼走創意嗎?看看中外藝術家的創作歷程,似乎不必然。梵谷每一幅畫都經過十幾次以不同的工具,一而再、再而三地練習(或許不叫練習,因多數重覆的畫作都是完整的),每完成一幅,他會寫信跟他的弟弟或友人說明他對這幅畫的滿意程度。畢卡索也在美術學校學到基本功,他的創意表達在他嘗試使用不同的材料,突破自己先前的創作。幾米自稱雖然對圖象特別敏銳,有特別好的記憶,但是創作過程中需要看許多的畫作,讀許多的文章和詩詞。因此,基本功是學習和練習所必需的。只是該如何避開「趨一」問題?


「你看!好長的捷運,是我排的!」有彈性地滿足孩子對環境的操控,他的創意更能發揮出來。



家庭環境有彈性,孩子越有創意

研究發現,有嚴格規定和沒有規定的家庭環境所造就的兒童,都不如有彈性環境出來的兒童有創意(有彈性的家規,如:九點上床睡覺,但是假日前一晚可以晚點睡)。嚴格的要求會讓孩子以為到處都是一樣沒有變化的,而沒有規定與要求的家庭,讓孩子學不到必要的約束與挫折(沒錯!與己意違背,守規矩是很挫折的)。有彈性的家庭能接受不一樣的想法,而不一樣的想法很可能就是創意。


研究也指出,有創意的人比一般人有較強的自發性和個人主義。簡單的說,創意出於自主,沒有自主就沒了創意。2歲左右的幼兒開始顯現自主,「我自己做(來)」是他們常說的。有一個2歲幼兒站在餐廳自動門前,兩手分開合起口中唸著「開」、「關」,門果真如他所願,雙手一揮,「開」,就開了,他喜悅的不得了,回頭希望所有人看他的「控制」神力。另一個孩子想穿某一件衣服,但媽媽斥責他:「你這樣醜死了,我不跟你照相了。」結果讓孩子很挫折。


兩個例子對照,明白看出:尊重幼兒的主張,有彈性地滿足他對環境的操控,當有不一樣的想法,他會有信心表達,不擔心是否被欣賞或被排斥。如何尊重幼兒的主導權,是我們保住兒童創意的關鍵。


[轉貼文]【《學前教育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