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非常喜歡干預孩子。
我這種積極個性,就曾經這樣對待。我兒子四歲半的時候,零至十的數還不會數,每天傍晚,我一到幼稚園就哄騙兒子。
我說:「辛辛,媽媽聽說老師今天誇獎你了。」
我兒子問:「誇獎什麼了?」
我說:「「媽媽聽說你今天在教室裡操作數學教具了。你真優秀呀!」
我兒子想想說:「沒有,我今天操作的是拼車和拼房子。」
顯然這種暗示沒有發揮作用。
這招不靈,我換一招。
過兩天我又說:「辛辛,聽老師說你沒有別的小朋友聰明,你數學教具都不會操作。媽媽不相信,媽媽覺得你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孩子,我們去操作看看。」
這種方法偶爾會發揮作用,我兒子會操作個一次,結果是幾個月都不摸數學教具。
我再哄騙兒子時,兒子就說:「媽媽,你為什麼要強迫我操作數學教具?」
我說:「不知道。」
後來他們老師說:「你兒子之所以不願意操作數學教具,是你給他造成了一連串的心理障礙。 」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我兒子對那些東西煩透了。好在他在意志上和思想愛和上都已獨立,幾乎不太受他人的干擾。 在幼稚園的四年,他幾乎是在後院的「百草園」裡度過的。他整整玩到了六歲半。
孩子離開家,任何地方都會將東西歸位,唯獨在家不完全遵守這個規則。
每次劉老師來我家就很嚴厲地說:「辛辛,請你歸位! 如果你不歸位的話,我立刻就把你的腳踏車從院子裡扔出去!」我兒子一看這架勢是真的,就開始歸位,但心裡極不情願;我心疼孩子,心裡不舒服,就說:「這是我家,他可以不歸位。」
劉老師說:「你太不蒙特梭利了。」我說他才太不蒙特梭利。難道秩序是靠強迫建構起來的? 我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嚴厲的對待我兒子? 這會造成孩子新的問題。
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收拾得格外有秩序」跟數學到底有多大關係?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那種比較亂、比較無秩序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數學普遍學不好。但也有這種情況,就是有些知識分子的家庭,家裡亂,但孩子的數學卻也相當好。
我問劉老師:「有些人家裡收拾得井然有序,但孩子的思維卻很混亂;有些人家裡很亂,但孩子的頭腦清晰明白。原因在哪兒?」
後來我想明白了,兒童的內在是一個秩序的內在,萬物以結構呈現,更何況兒童的頭腦呢!
我們應該用有秩序的環境、秩序的行為、秩序的語言、秩序的情緒⋯⋯和孩子內在的秩序配對,一個接近法則的真理,就會在某一個時刻,從孩子的口裡蹦出來。但核心不在於孩子說了什麼驚人的話,而在於協助孩子,由孩子藉助外在的有序環境,自己建立一個大腦的、內在的秩序系統,也就是環境的有序不是絕對的。在一個嚴格的秩序的環境裡,但是孩子的語言環境和行為環境是無序的,同樣會使孩子混亂。
如果我們給兒童一個更寬限的環境,讓兒童能夠自行組織自己的內部,他會學好歸納的,他會嚴格區分和歸類他大腦裡接受的一切事物,這需要時間,而且還要把它變成智力。
洞察之後,智力主要表現為歸納和演繹。
「演繹」在生活中叫做邏輯。
我發現辛辛的邏輯非常強,一天我問他:「辛辛,人的生命需要什麼才能很好地發展?」
他說:「愛!」
我又問:「愛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什麼?」
他說:「理解!」
事實上他回答得並不好,但他做了推理,他進行了邏輯的推理。
孩子每一階段的生命不是空白的,它是由一個又一個敏感期建立起來的。他不發展這一方面,必然發展另一方面。
一個人的藝術智力是在童年奠定的。
我們幼稚園裡有個三歲孩子,上音樂課聽《給愛麗絲》聽了十遍,聽完了十遍,已經下課了,他哭著不願離開音樂廳,還要聽。老師只好給他弄了個小錄音機,他就把耳機戴在耳朵上,聽呀聽呀聽的,聽到吃飯的時候,硬是把那個錄音機弄壞了。他才三歲多,怎麼能聽這麼久? 你說他不懂這首曲子嗎? 我覺得跟那些傑出的音樂家相比,他對曲子的感知並不弱於他們。難道說這些東西不重要嗎? 只有加減法重要或認字重要嗎?人的發展應該是全方位的。人與人的差別在於對世界的感覺,你的感覺越細膩、越豐富,你的生命狀態會越好。你的感覺越粗糙、越簡陋,你的生命狀態就會越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