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隨著時代演變,「教育」兩個字不再只是「分數」的狹義代稱,除了課業的知識,孩子的行為、思考以及與人的相處,都包含在爸媽與師長所應給予的「教育學習」中。只是往往親子間的溝通,連爸媽都必須學習,有時反而透過孩子純真的思考,能給大人們反教育一課……


本文出自《爸媽囧很大第四回合:新世代教育觀 》親子教養叢書
作者:財團法人公共電視事業文化基金會、大於創意文化編輯部/編撰



爸媽OS:女兒,情書是誰寫給妳的?文筆不好字又醜,這男孩不適合妳的!
孩子OS:你們居然亂翻我的書包!太過分了!


爸媽有權偷窺孩子的隱私嗎?


「孩子有心事不說,只好去偷看她的日記了!」
「跟蹤孩子放學,果然被我發現沒去補習!」
「孩子書包太重,爸媽檢查一下不為過吧!」


有被爸媽翻過東西嗎?


「何止被翻,我的東西還被他們沒收了!」
「偷看我的信還不放好,我覺得很不被尊重……」
「每次都聽我講電話,我覺得很討厭。」


很多爸媽會有「孩子是我生的」,就可以任意剝奪孩子的隱私權。因此覺得進孩子房間不敲門、任意翻閱孩子日記、拆開孩子的信件、檢查孩子書包、手機……等行為,都是「關心」的表現。


孩子是來自爸媽身體的細胞,但不代表孩子就是爸媽的「財產」。


每個人的隱私權都應受到保護,包括孩子。但很多爸媽不知如何拿捏分寸,青春期的孩子神色異常、生活作息改變,躲在房裡講電話……爸媽都高舉「關心」的旗幟,卻做出侵犯隱私的行為,一旦孩子發現,免不了又是一場親子戰爭。


爸媽該如何在信任、尊重和保護、監督之間,與找到親子間的平衡點?給孩子多少隱私空間,才不會變成放縱?孩子談隱私權,到底該不該?


小時候,孩子最喜歡黏在爸媽身邊,賴在爸媽的床上不肯走、吵著要爸媽講故事、畫了可愛的圖畫就急著與爸媽分享。忙碌的爸媽們儘管嘴裡說著孩子纏人,心裡卻是甜滋滋地,享受著與孩子相處的甜蜜時光。


曾幾何時,依偎在爸媽身邊的孩子長大了,邁入青春期的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獨處時間,去逛百貨公司時不再吵著要跟、也不再跟兄弟姊妹搶著要與爸媽講電話、賴在床邊的小小身影也不見了。他們有了「領土」的觀念,也會極力捍衛自己的主權,不希望爸媽踏進自己的私人空間。


但孩子長大當然會讓爸媽感到失落與擔心,為了想要去了解孩子的狀況,隱私權之戰也就此展開。 有些爸媽可能會認為:「孩子就是要聽話,跟大人談什麼自我權利?」但爸媽也須明白,隱私權是人的基本權利,這權利不僅大人享有,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也應得到該有的尊重。


隱私權的觀念應該自小就開始建立。


幼兒時期,孩子尚無法區分什麼是屬於自己、什麼又是屬於他人,這時爸媽就可教導孩子保護自身隱私、尊重他人,像是進別人房間要前敲門、不能隨意拿取他人的物品、不能偷看他人信件、窺探隱私等,進而帶入身體不能任人不當碰觸,也不能隨意碰觸他人等觀念,為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當然,爸媽自己也要遵守,才能以身作則。


爸媽們別擔心讓孩子擁有太多的自我空間時就會使壞,與其用偷偷窺探的方式觀察孩子,不如平時就將關心適時地傳達,讓孩子知道,爸媽尊重你,但你也要尊重自己的行為。爸媽也可跟孩子溝通,讓爸媽有管道去了解他的交友情況,比如瀏覽孩子較常使用的部落格、請孩子帶朋友與家人認識,當孩子發生需要管束的行為時,可從各管道從旁了解狀況,有時藉由孩子友人的代為勸說,會比爸媽的苦口婆心更有效呢!


囧爸媽問題1:如何開啟孩子心中那道鎖?


「我擔心孩子會違禁品,偶爾會檢查他的書包。」
「女兒跟網友聊天時,會刻意的走過去偷看她在聊什麼?」
「打掃兒子房間時,竟然被我發現他有A書……」


關心與尊重的尺度的確不好拿捏。當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不光是房門上鎖、抽屜上鎖、日記上鎖,有時連心也上了鎖。當「鎖」成為了青春期孩子隱私權的灰色地帶,爸媽們似乎關心也不是,不關心也不是。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


專家建議,要解開孩子隱私權的那道鎖,就要先給孩子的信任感。比如當孩子關在房門都不肯出來時,強勢的開門或以嚴詞責罵,只會造成孩子更不想開門,有時孩子只是想要獨處時間,爸媽太大驚小怪,只是更增加彼此的對立。


當孩子大到會爭取自己的隱私權,代表他們已能獨立思考,足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爸媽們真的發現了孩子的秘密,想關心又不知該如何啟口,該怎麼辦呢?專家建議,比起不明究理的劈頭亂問,用自身故事的經歷來與孩子分享,更具有教化意義。


比如發現未成年孩子有戀愛的煩惱,爸媽可用自己的經驗,以說故事的方式與孩子聊天,引導孩子理解故事背後的意義,讓迷惘中的孩子有依循的方向;有時孩子聽聽爸媽年輕時做過的蠢事,也會拉近親子距離。聰明的孩子即使猜到自己的秘密已被爸媽發現,但運用容易被接受的溫柔方式,也會在不自覺間化解他們的防衛。


囧爸媽問題2:爸媽探隱私,孩子是否能體諒?


「小孩子需要什麼隱私權?我也是這樣長大的啊!」
「尊重孩子的隱私,也才能讓他學會尊重別人。」
「給孩子的隱私會不會等於包庇犯錯,隱匿惡習?」


爸媽侵犯隱私權的舉動會讓人不悅,但孩子們也要想想,是否是自己的行為或表現,讓爸媽們有這樣的不安全感?


未成年的孩子也可擁有自我的隱私權,但必須讓他們懂得碰到困難時該如何開口求援。孩子們也必須明白,問題發生時,真正打從心底為你關心的還是只有爸媽與家人,朋友間能幫忙與依靠的力量還是有限,甚至也不能完全的信任。


親愛的孩子們,想要爸媽尊重你的私人空間,就必須先學會對自己所做的每個決定與後果負責;也希望在要求爸媽尊重前,亦能尊重爸媽的管教權,彼此畫好「底線」。若不想讓爸媽過度擔心,不妨主動與爸媽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並做好本分之內的事務,只要不讓爸媽操心,也能減少他們對隱私想窺探的動機。


孩子的隱私權有哪些?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對於兒童的隱私權則有下列規範:「保護兒童的隱私權,包含:家庭、住家、信函,不可因年紀小,而恣意或非法干涉,尤其信譽與名譽,更不能隨意破壞。」


刑法規定,「無故開拆或隱匿他人之封緘信函、文書或圖畫者,處拘役或三千元以下罰金。無故以開拆以外之方法,窺視其內容者,亦同。」


大法官釋字第六○三號:「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唯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因此,未滿二十歲的未成年子女,也應享有個人隱私。


不過,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二項也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在法律上,爸媽雖是未成年孩子的法定代理人,且在必要且合理的範圍內開拆子女信件仍屬合法;但除非外觀看起來可能有危險或犯罪的情形,爸媽還是應徵得孩子的同意,再一起拆閱。


本文出自《爸媽囧很大第四回合:新世代教育觀 》出版社:大於創意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