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芷君
有句耳熟能詳的成藥廣告詞:「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誇張的表演引人發笑,我卻一直不清楚,食物和癢有什麼關係?
直到有一天,一個小小的悲劇突然發生在我身上。
和朋友在知名的泰式餐廳吃午飯,菜色以海鮮為主,剛吃完時並無異樣,一個多小時後回到辦公室,手心開始紅熱、發癢,接著臉上T字部位從額頭到嘴唇四周整個腫起來,鏡子裡出現我不認識的自己:表情僵硬(就像肉毒桿菌打壞了)、輪廓變形的豬頭妹!
不只我深感震驚,同事們也目瞪口呆,一直問我:「要不要去掛急診?」
但我寧可拚命喝水、休息,一兩個鐘頭後紅腫消退,恢復正常。
因從小到大沒有類似經驗,我並不敢斷定這是過敏。直到豬頭妹魔咒又發作數次,有一回還發生在尾牙,只不過吃了這家五星級飯店一粒鳳梨蝦球,沒多久整個人發紅發熱、上吐下瀉、眼冒金星,全身無力倒在休息室的沙發上,當場又嚇壞其他同事。
幾次下來,我終於確定,自己是對蝦子過敏。
但吃蝦子就會變豬頭妹這件事,對我還是一團謎:為什麼小時候沒問題,長大了才過敏?為什麼我吃螃蟹、貝類、魚都沒事,獨獨對蝦子過敏?為什麼有時可以吃幾隻沒事,有時吃一隻就發作?
愛吃美食的我,想到人生少了大快朵頤的樂趣,就十分不甘心,因此趁機會請教專家,並藉此幫助其他和我一樣被食物過敏魔咒糾纏的人,不管是螃蟹、芒果或花生,就算無法和這些食物相親相愛,也能和它們相敬如賓。
豬頭魔咒為何降臨
其實醫學上食物過敏定義相當嚴格:所吃食物中的特定蛋白質被免疫系統誤認為有害,產生抗體對抗這個過敏原,因過程中釋出大量化學物質如組織胺、白三烯素而造成的身體不適。但必須每次吃到這種食物都會出現相同症狀,才算過敏。
通常過敏會在吃進去的15~30分鐘出現,但也會拖幾個鐘頭甚至到隔天。症狀可能出現在人體不同部位,包括:
■消化系統:腹痛、噁心、嘔吐、腹瀉、口咽部搔癢等。
■皮膚:蕁麻疹、風疹、濕疹、血管性水腫、紅斑、搔癢等。
■呼吸系統:鼻炎、氣喘、咳嗽、眼睛搔癢紅腫。
如我只是暫時變成豬頭妹,還在輕度範圍。嚴重食物過敏的人,即使少量接觸也可能引發致命性過敏反應,不可小覷。過敏免疫學專家、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舉了國外的例子:一位男生吃了花生醬以後,親吻女朋友,沒想到他女友對花生過敏,竟導致全身性休克而死。
雖然食物過敏和遺傳基因密切相關,但像我沒有家族史,突然開始過敏也不在少數,江伯倫指出,可能是腸道免疫調控機制出問題、外在致敏物質變多,「讓你的體質改變了,」而不同於幼兒時期的食物過敏,可能等長大發育健全就會減輕;成人的食物過敏「發生了就不會好起來,」他宣布壞消息,也就是說,我再發生吃蝦變豬頭妹的機率很高。
許多擔心自己體質過敏的人,期望藉助過敏原測試避開地雷食物。但過敏狀況因人而異,以成人致敏機率最高的有殼海鮮為例,有人是吃到油炸、不新鮮的會過敏,有人是只對其中一種過敏,變數很多,很難單靠檢測判定。
而且檢測用的樣本和實際吃進去的食物組成成分並不完全一致,如果是對食物代謝後的蛋白質過敏,更可能數小時、甚至幾天才出現過敏反應,因此「抽血檢測食物過敏並不準確,常常吃了會過敏,測出來卻是陰性反應(表示不是對它過敏),」江伯倫表示。
想確認過敏是否來自某種食物,「還是自己吃最準,」他認為。可在醫生監測下,暫停食用可能造成過敏的食物一段時間(約兩週),如果症狀改善消失,再重新一樣樣恢復食用,當症狀又重新出現時,就表示可能找到罪魁禍首了。
抗過敏小撇步
食物引發過敏的機制很複雜,許多還有待研究,但最有效(也最令人沮喪)的治療方式只有一種——禁吃會過敏的食物。
如果不小心誤食,輕微過敏可以服用抗組織胺緩解,嚴重過敏反應時,則須立刻就醫,以口服類固醇或注射腎上腺素治療。日常則應注意以下事項:
避免隱藏的食物過敏原。許多食品裡可能有導致過敏的成分,包括牛奶、蛋、花生等,例如有些義大利麵、冰淇淋、餅乾中會使用蛋,對蛋過敏的人也可能對這些食物過敏。「每吃一種新的食物,應先看標示有沒有致敏物質,」萬芳醫院營養室組長魏賓慧建議,儘量少吃標示不全、不清楚的食品。
常外食的人,最好準備幾家值得信任的餐廳,確定服務人員能回答關於食材的問題,認真看待你的過敏。到新餐廳吃飯時,則選擇較簡單的菜色,以免不同菜餚中的過敏原加起來過量而致敏。
少吃加工食品。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劑、香料、人工甘味劑等,「可能會改變食物中的蛋白質結構,提高致敏性,」江伯倫指出。
目前已知硫化物如亞硫酸鹽、二氧化硫(多添加在蜜餞、金針中),會誘發氣喘,有氣喘宿疾的人購買時一定要注意標示。
只吃新鮮的海鮮。不新鮮的海產會孳生細菌,促使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提高致敏物質如組織胺的濃度,更容易誘發過敏,就算健康的人吃了也可能過敏。
曾經發生過嚴重過敏反應的人,最好隨身攜帶藥品及警示手環(註明過敏的食物),並讓身邊親友知道自己的病史,以防突發事故。
盡人事、防過敏
雖然食物過敏令人困擾,但某些方面我也因禍得福:更注意食物安全及衛生,寧可挑食避免病從口入。而幾番效法神農氏的精神,我也發現吃蝦的安全範圍,只要新鮮、不過量,大概都能全身而退。
和我一樣老大不小才過敏,即使逆轉困難,仍有一些降低致敏率的預防方法:
服用益生菌。益生菌為促進腸道微生物平衡、有益於人體的活菌,可以調節並增強腸道內的免疫機制,對已經過敏的人可減緩過敏發炎反應;對尚未過敏的人則有預防效果。研究顯示,孕婦服用益生菌能同時降低母嬰的過敏機率,且「腸胃道健康,也比較不容易生病,」魏賓慧指出。
益生菌大部份為乳酸菌屬,包括較為人知的乳酸桿菌、比菲德氏菌等,但並非每種菌都有相同效果,而且吃進去的乳酸菌,「存活時間不會超過24小時,」江伯倫提醒,所以優酪乳要頻繁喝,目前市售產品研究證據都不足,差異有限,「就找價錢便宜的喝就好,」他認為。
另外,營養界也有人鼓勵自己做優酪乳控制糖量。
調整油脂攝取。研究顯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可以阻斷過敏反應的物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素,並有抗發炎的效果。懷孕期間補充魚油,可調控新生兒免疫反應,預防過敏性疾病。反之omega-6脂肪酸則會助長過敏。
由於含omega-6脂肪酸的食物較多,有過敏狀況的人,應少吃油炸食物,選用omega-3較高的食用油如芥花油、大豆油,避免omega-6脂肪酸高的紅花子油、玉米油。
深海魚是omega-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等。
多吃蔬果。蔬果致敏性低,且蔬果中的維生素如潃J蘿蔔素、C、E能預防發炎反應,「維生素C還有抗組織胺的效果,」魏賓慧營養師表示,因水果比蔬菜維生素C含量較高,她建議每天至少吃兩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其中一種為高維生素C的芭樂、柳橙、橘子、葡萄柚等。
累積經驗戰勝魔咒
成為蝦子豬頭妹三年多,我也磨練出自我防護之道,例如少吃蝦仁(尤其看起來形狀有點爛爛的蝦仁),不喝蝦子熬煮的湯。再新鮮的蝦子也不超過安全量(以我是白蝦約4、5隻);蝦餅、蝦鬆、蝦丸因為很難計算含量,且看不出新鮮度,最好淺嚐輒止。吃大餐前多喝優酪乳和高維生素C的水果,調整腸道環境。
有趣的是,我對龍蝦不會過敏!因此有了吃更好食材的正當理由。
其實食物過敏對生命威脅很低,有過敏體質的人無需活在恐懼中,了解自己的狀況,精挑細選好食物,豬頭魔咒也許反而能提高飲食品質,吃得更安全美味。
成人吃什麼最會癢?
1.有殼海鮮
2.新鮮芒果
3.魚
4.花生
5.奇異果
6.蛋
7.牛奶
8.麵粉
*從小對花生、魚貝、核果類等有立即重度過敏反應的人,可能一生都會過敏;牛奶、蛋、豆類過敏則較易隨成長減輕。
資料來源:台大醫學院教授江伯倫
其實你不是過敏!
以下是容易和過敏混淆的狀況:
◆食物不耐受性:身體無法正常消化攝取的食物,而出現脹氣、腹瀉等不適。例如亞洲人最常見的乳糖不耐症,原因在於體內缺乏分解牛奶的酵素,並非對牛奶過敏。而有些藥性食物,如酒精、起司、巧克力、香蕉,因含有組織胺、血清素等化學物質,也會導致不耐受性,引起頭痛、腹瀉等症狀。
◆食物中毒:食入毒性食物如某些菇蕈、河豚,或被病毒、細菌污染的食物,都會造成嘔吐、腹瀉、腹痛等反應。
◆食物敏感:有些人對特定食物反應激烈,例如患偏頭痛的人一喝酒就頭痛,或吃到味精就會不舒服,但這並不是過敏。
讓孩子遠離過敏
兩歲以前幼兒因腸道免疫系統發育還不健全,對吃進去的食物容易過敏(尤其是牛奶和蛋),隨著長大免疫調控機制成熟後,過敏反應將逐漸緩和、消失,所以不必急著做過敏測試(一歲前檢測意義不大)。如果將一堆食物列入黑名單,反而可能使小朋友營養不良。
過敏體質受基因遺傳相當大,當父母其中一人過敏,小孩有三分之一機率成為過敏兒,父母都過敏,機率更提高到二分之一~三分之二,而媽媽的影響力是爸爸的2倍,因此懷孕期做好預防相當重要。
家中有兩個以上過敏患者的孕婦,懷孕四個月前應開始避免接觸家族中會過敏的食物,減少接觸塵、蟑螂、貓狗等。研究已證明,過敏物質會經由腸道消化進入母乳,「花生及核果類最好少吃,」江伯倫提醒準媽媽。
以下措施也有助減少孩子發生食物過敏:
哺餵母乳6個月,過敏體質高危險寶寶則延至1歲。母乳含有多種促進新生兒免疫力的成分,所含蛋白質也不易致敏,還能使嬰兒腸道產生大量益生菌,是預防過敏的最佳食物。
等孩子出生6~9個月,腸胃道系統發育較健全再添加副食品。萬芳醫院魏賓慧營養師建議如下:
1.從不易致敏的食物開始。先從蔬菜汁、水果汁添加,接著嘗試米粉、麥粉,蛋白質食物以深海魚優先,有殼海鮮最好延後至3歲免疫力較完整時;豆類食物從豆腐開始,7個月時可食用蛋黃,較易引起過敏的蛋白則延至一歲左右。牛奶及一般鮮奶等到1、2歲再喝。
2.單一食物添加。一次只試一種新食物,添加後觀察是否有起疹子、解便稀的狀況,如果有就暫停,過一個月之後再試試看。
3.從一兩湯匙起少量嘗試,沒問題再逐漸增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