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害怕做決定嗎?



在生活當中,妨礙我們前進的

最大恐懼之一就是優柔寡斷。



假設你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如果

你跟大多數人一樣,從小就被灌輸以

「無得模式」來看待決定,要作選擇時,

你會感到心情沈重,只要一想到

攸關生死的後果,就會覺得痛苦萬分。



你站在選擇點,感到痛苦和迷惘:

「我應該這樣好還是那樣好呢?

如果我選了這個,會有什麼後果呢?

如果按照計畫要怎麼辦呢?如果……?」



「如果」的威力真是強大。


你的負面思考又在大顯神通。



你試著審視未知的事情、試著預測未來,

你也想控制外力,但兩者都不可能。


到了這個地步,你發現自己幾乎要抓狂。



在作出決定後,這種「無得模式」

會讓你 不斷重新評估情勢,

希望自己沒有作錯決定。



你一旦不斷回頭,以及用

「如果我當初……就好了」責怪自己。


你不但浪費精力,也會讓自己陷入痛苦。



如果事情的結果如你所願,

你就會鬆一口氣----但只是暫時的。



正當你想喘口氣時,又開始擔心

情勢可能會大逆轉,也許最後會

證明這是錯誤的決定。



此外,你對下一個決定已產生畏懼,

因為這種痛苦的過程又再重演一遍。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太瘋狂了,不是嗎?


很顯然,這就是「無得模式」的狀態。


但還有另一種模式----「無失模式」。



重新回到選擇點上。



注意,面前有兩條道路----A和B----

兩種選擇都正確。在這兩條路上只有

好處,所以你面對的是無失的情況。



有什麼好處?你可以從中體驗全新的

生活、持續成長和學習、認識自己、

找到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無論結果如何,這兩條道路都充滿機會。



 「什麼?無論結果如何?」

說到處充滿機會,你或許

會願與我同行,但聽到

「無論結果如何」這句話時,

你可能會遲疑或有點抗拒。



「如果」又開始占據你的思緒。



讓我用一個例子解答你「如果」的疑問。



假設你面對的問題是:留在目前的工作,

還是把握一個新工作。如果你站在

「無得模式」的角度,負面想法

就會開始盤據你: 「如果我留在

這份工作,可能會錯失大好前程。 

但如果我離職,或許沒有能力應付

新工作。如果新的工作被辭退,

我豈不是兩頭空?我喜歡目前的

工作,但新工作會有較多的升遷

機會。或許我會獲得升遷,這樣

收入就會提高。如果後悔離職呢?

如果……?我不知道要怎麼做?

如果我作錯決定,可能會前程盡毀!」



如果你站在「無失模式」的角度,

你「無懼」的自我就會接手:

 「我有這個新工作,實在太好了!

如果我接受,就有機會認識新的人,

學習新的事物,體驗完全不同的工作

文化,增廣自己的見聞。

但如果出現狀況,新工作沒有

著落,我還是可以應付。

即使目前就業市場不景氣,

我知道自己終究可以找到一份

新工作。如果我失業,我可以學習

應付失業,也可以學會解決隨之而來的

一連串問題,這也算有意義的經驗。

如果我不辭職,我可以繼續深耕

這份工作。對於有人提供我新的

工作機會,我感到很高興,如果

我決定留下來,也許我可以要求加薪。

如果出於某些困素,我得不到提拔,

那麼一定還有其他更值得追求的機會,

不論我在那裡轉彎,處處都是驚喜。」



有趣的是,當我在課堂中提出

「無失模式」時,學生都會極度抗拒。



「拜託!這不切實際。」


我們被教導相信負面等同於實際,

正面等同於不實際。



當我進一步質疑時,他們並無法在

「無得模式」取得比「無失模式」

更多信心,但後者卻可以幫助

我們從痛苦移向力量的位置。



我認識很多習慣用這種方式思考的人

---- 他們看待人生充滿樂觀。

他們生活在無失的世界。



亞力士就是個完美的例子:

亞力士現在是一位居住在洛杉磯的

實習心理醫生。原來他打算繼承父業,

成為一位律師。他大學的成績非常

優異,不費吹灰之力就考進頂尖的

法學院。在前兩年,他孜孜不倦,

成績非凡。經過兩年日以繼夜的苦讀後,

他發現自己沒有個人時間。



有一天他恍然大悟,一旦成為律師,

畢生必須處於「備戰狀態」。


他想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別人,

最後他覺得臨床心理學

比較符合自己的個性。



他也發現自己決定要成為律師,

只是為了取悅父親。但在了解了

自己的內在渴望後,他決定離開

法學院,轉向心理學發展。



他的父親雖然尊重他的決定,

但拒絕替他支付學雜費,如此

增加了他作這個決定的難度。



但亞力士信任自己的直覺,

毅然退出一個不適合自己的環境。



包括他父親,有些人覺得在法學院的

兩年純粹在浪費時間,但他卻不這麼認為。

在做了許多嘗試後,他發現律師並不適合他。



奇妙的是,發現自己不喜歡什麼,

跟發現自己喜歡什麼同等重要。



在法學院認識的幾個同學,直在現在

還有聯繫。就讀法學院的兩年中

所學到的知識,對他的個人成長和

事業都有很大的助益。



對於亞力士而言,好處不只於此。

因為父親拒絕支付學費,他必須先

工作兩年,才能存夠攻讀心理學的學費。



這兩年白白浪費了嗎?並沒有,

他在建築公司找到一份收穫頗豐的工作:

不但體驗到不同的生活方式,還透過

同事的介紹認識他現在的太太。


最後,他申請到奬學金,兼兩份工作,

幾年後也取得博士學位。



連串的事件中,亞力士學會為自己的

人生負責,這是無價的學習經驗。



因他父親不支持讓他走上自立,

或許他和他父親當時也沒有料到。



亞力士學會只要自己痛下決心,

一定有方法達成目標。

只要有方法,他一定找得到。



他知道即使當初拿不到奬學金,

也會找到別的方法。


從此以後,

他總是充滿信心作出各種決定。



記住,我們恐懼的真正根源

是對自己欠缺自信。



無論結果如何,當亞力士失去

父親經濟上的資助而必須暫緩

學業時,都是他學習信任自己

和自給自足的機會。



本文作者:蘇珊.傑佛斯

本文出自:<恐懼 OUT:想法改變,

人生就會跟著變>

由/久石文化 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