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不要臉,大不要命」,家長們最憂心小朋友品行不良,特別是偷竊這類的問題,擔心將來長大之後會變成嚴重的反社會行為,甚至鋃鐺入獄。其實如果及時採取某些預防措施,倒不見得會誤入歧途。
人類行為的本質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惡,而是遺傳特質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產物。心理學家Lawrence Kohlberg將道德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小孩牙牙學語走路踉蹌的時期,完全根據大人的獎懲,判斷自己行為對錯,被獎勵的行為會正向加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反之則負向減弱(Negative reinforcement);慢慢的,會根據行為是否能被別人接受,而有所取捨;成年之後,才會主動服膺自己認定的道德標準。偷竊的定義是取走不屬於自己的財物,在5至8歲的年齡層會有一波高峰期,小朋友在這個階段仍以自我為中心,從事的活動多半以滿足立即衝動為目的,尚未建立財產權的觀念,不了解偷竊是種不對的行為,適時介入,仍有很大的機會找回迷途的羔羊,如果10歲以上仍持續偷竊,就必須尋求專業的協助,否則將來不堪設想!
年紀還很小的兒童分不清私我及他人的界限,會擅自拿走他人物品,除此之外,兒童偷竊可能的原因包括缺乏父母的關心,以偷竊的方式引起注意,若父母一方離家出走或者突然死亡,不少兒童會發生偷竊行為,父母有酒癮、嗑藥、犯罪等情形,兒童長期缺乏照顧,也會出現偷竊行為;有時,兒童偷竊間接滿足父母潛意識下的反叛心態,偷竊會得到變相的鼓勵;家人、朋友或同學當中有壞模樣,或者小朋友被幫派吸收,偷竊行為會更加強化;有些小朋友偷竊是為了逞好漢,偷東西證明自己很酷,具有男子氣概,有時偷竊則是為了享受冒險的樂趣;某些小朋友家裡很窮,缺乏零用金,真的是為了生活需要而偷竊;有些小朋友被父母處罰之後,懷恨在心,故意偷竊被逮,弄得父母顏面盡失;憂鬱、焦慮常會引起極大的內在壓力,例如兒童擔心家中的新生寶寶搶走父母的疼愛,也會出現偷竊行為。
兒童成長的過程必須受到嚴密的監督,不斷的強化道德觀念,塑造良好的行為模式。為人父母除了要不斷的提醒下一代,學習尊重他人的財產權,表揚誠實的行為,更要以身作則,成為子女的表率,父母應尊重兒女的財產權,不要擅自取用屬於兒童的零用金;要與兒童親近,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及時糾正錯誤的觀念和做法,防範交到壞朋友;確定兒童有固定的零用金可用,避免因為物質需求而從事偷竊;家中的財物應謹慎保管,錢包、皮夾必須收好,減少引誘,防止有機可趁。
一旦發生偷竊行為,家長必須非常堅決的要求小朋友在父母陪同之下,親自將東西物歸原主,如果物品損毀,則需賠償相對的金額,通常小朋友會羞愧的說不出話,因此不見得非得要口頭道歉,小朋友也必須接受懲罰,例如從零用金扣錢、剝奪平時觀賞卡通節目或週末外出遊戲的福利,目的是讓小朋友知道做壞事之後會感到不方便、不順遂,千萬不要聽信小孩對於偷竊行為的任何解釋或承諾,無論如何,必須堅持以實際行動,歸還偷來的東西。
口頭上,家長應以義正詞嚴的口氣指出偷竊行為的不對,偷竊就是偷竊,絕不寬貸「先借用一下」「心裡癢癢的,就忍不住去拿」的說詞,對兒童進行道德勸說,應簡單扼要,以誠懇、同理心的態度,表達對孩子殷切正面的期待,人非聖賢,每個人多少都會犯錯,知錯能改最重要,長篇大論的說教,或者過於嚴厲的以近乎犯罪的形容詞交相指責,都不恰當,某些小朋友真的相信自己無藥可救,乾脆自暴自棄。
家長可以自行推斷兒童偷竊可能的原因,根據推測的可能原因(例如缺乏零用金、缺乏關懷、年紀太小心智仍未成熟、逞英雄、壞榜樣等等)採取某些預防措施,不必強求兒童解釋為何偷竊,如果只是高度懷疑但又缺乏具體證據,可以告訴兒童「我不確定你是否拿了別人的東西,不過,如果真的有拿,而你又能夠誠實的將東西還回去,我會以你為榮!」
兒童偷竊有很多種可能的原因,一時偷竊未必將來就會誤入歧途,兒童偷竊並不等於教育失敗,家長應該以堅定的口吻指出偷竊的不對,但是也不必要大聲咆哮,誇大悲慘的後果,或者將小朋友當成罪犯,兒童一旦被貼上標籤,自尊心會受到傷害,可能自暴自棄,或者影響親子關係,教訓小孩的同時,父母應該採取主動關懷,鼓勵誠實勇於認錯的精神,幫忙找下台階,保住小孩的顏面和自尊,但是也不要為了面子,一味的否認偷竊問題,應該開誠布公,誠懇的面對現實,找出解決的辦法。
如果偷竊被逮住的機會很高,就不會一再的冒險,家長應保持警覺,不時突擊檢查兒童是否擁有不該屬於他們的物品,隨時緊迫盯人,讓小朋友沒有機會犯錯,如果逮到犯錯,可以適度的剝奪某些隱私權,直到不再犯錯為止。
現代社會,雙薪家庭比比皆是,家長平時忙著上班,小朋友缺少監督,容易出狀況,像兒童偷竊的類似問題,就是現代父母的極大苦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