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知識的巨人、 生活的侏儒,這才是給孩子真正的愛。 孩子是自己的影子 作者﹕湘宜 今天讀書會的主題是孩子的教養問題。 郭老師拿最近月考中的一道選擇題與我們分享, 題目是:以下哪一個答案是錯誤的? 1、自己收拾玩具。 2、幫媽媽洗碗。 3、爸爸叫我的時候不予回答。 班上大部分小朋友都寫3,只有兩位寫了 不同的答案,於是老師在下課時候找他們 了解情況,其中一位因為題目看不懂,只好 隨便選擇;另外一位則說出自己作答的理由: 有一次她幫媽媽洗碗,不小心打破了一個碗, 不僅被罵得很慘, 還被狠狠的修理了一頓, 讓她知道家裡的碗是不能幫忙洗的。 這樣的結論是孩子親身的經驗,實在 不忍心責備,只好算正確答案給了分數。 郭老師又好奇的問: “可是,為什麼爸爸 叫你的時候不回答是對的呢?” 孩子回答說:“經常我叫爸爸的時候他也是 不回答的,所以爸爸叫我的時候同樣可以 不回答。” 傻眼的郭老師只好耐心的講解和引導, 心中卻感嘆──的確是“身教重於言教”! 從孩子身上我們看見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學習榜樣。 小玲說到鄰居與她閒聊時所提的問題: “如果我現在一直幫我兒子剪指甲, 將來我老了他是否會幫我剪指甲?” 小玲肯定的回答:“不會。因為他從小就沒有 學會剪指甲,將來連剪自己指甲都有困難了 更別說幫父母剪指甲。” 秀慧則說:“那得看你幫孩子剪指甲時 他的心態,如果認為是理所當然爸媽應該 為他服務的話,將來回饋的機會就很渺茫; 如果他是懷著感恩心的話,就會回報父母。” 從孩子的表現和觀點我們看見了父母教育的 方式和親子間的互動情形,從父母的心態中 看見溺愛的痕跡。 不可否認,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身正不怕影子斜”,反過來說, 如果自己身體不正的話又怎能指望影子不歪呢? 一番熱烈的討論後得出的結論是: “我們在有意無意中都太寵愛自己的孩子了!” 走過辛苦的歲月後,我們一心要給孩子 最好的一切,在過度遷就與順從與物質 享受泛濫下,現在的孩子在百般呵護中 以自我為中心,無法學習感恩與惜福、 尊重與分享、獨立與自信,他們的未來 確實令人擔心! 剛讀完幼保科進修課程的淑蓉,深深感嘆 實在應該先上完教育課程後再生小孩, 這樣才會懂得怎麼教育孩子。 這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我們往往是 邊做邊學,主觀的因循父母的那一套 再加上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去愛孩子—— 當年我們渴望獲得充裕的物質、渴望學習 的各項才藝,一份自我補償心理卻藉由孩子 來達成,雖然獲得自我安慰,竟害苦了孩子。 教育是不能盲目的由著自己摸索和臆測, 溺愛的害處比失愛更為嚴重,教育孩子 還需要多一分智慧與用心。 讓我們仔細聆聽孩子的聲音, 允許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吃苦、 受挫折與犯錯的機會,在勞務的分擔中 學習承擔與責任,才能珍惜物質的可貴, 才能學會生活自理和做事能力, 進而尊重生命,感恩身邊的每個人, 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不要讓我們的孩子成為知識的巨人、 生活的侏儒,這才是給孩子真正的愛。 |
- Apr 25 Mon 2011 15:56
孩子是自己的影子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