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間,不時地能聽到:「誰打我!」這樣的告狀聲,孩子的攻擊行為真的就那麼頻繁嗎?難道孩子那麼喜歡攻擊周圍的同伴嗎?到底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攻擊行為呢?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在幼兒心理學方面,專家指出幼兒會產生攻擊性行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遺傳因素:有些攻擊性強的兒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2、家庭因素:有些家長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兒童,表現出攻擊行為。


如有的家長只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牴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稼」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攻擊行為。又如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縱容下,孩子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3、環境因素: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裡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兒童,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兒童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4、自衛表現:部分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是純屬自衛表現。別的小朋友可能經常喜歡碰他幾下,他就覺得這個小朋友在欺負他,所以就還手了。作為父母,大多數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攻擊者,但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很好地自衛,不受到別人的攻擊,即「不受欺負也不要欺負別人」。


但對於小孩來說,要讓孩子學會在過度攻擊和缺乏攻擊間尋找平衡點,是個困難而長期的訓練過程。其實攻擊本性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會以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家長要做的絕不是去壓抑它,而應是從旁協助,讓孩子學會能逐漸自己控制、節制和疏導。對於父母來說,到底如何做,才能不至於壓抑孩子的攻擊,又能適度調節、疏導孩子的攻擊呢?這也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而直接批判孩子的不對,首先我們還是要分析孩子因為什麼才動手的,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成人總是覺得孩子童言童語,往往是最沒有心機,最純真的話語,也因此總是相信孩子的話是真實的。但有時孩子也會編造一些謊言來掩蓋事實的真相。但並非是孩子刻意說謊,只是孩子想保護自己,不想遭到責罵,所以就把錯誤推給了別的小朋友。


在事情繁忙瑣碎的時候,有時對於孩子的話或行為,往往會顧不得去細細品味或分析,把他們的話信以為真,抹殺了事情的真相,無意中也錯怪了別的孩子。因此,對於小孩子的話,作為老師或家長都應該「察其言,觀其色,究其因」,多留意,及時觀察、瞭解孩子,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護孩子的一些好的初衷,把他們一些無意的錯誤加以引導,鼓勵他們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表達,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作為家長也不能一味去責罵幼兒的行為。家長也要學會原諒孩子,孩子的行為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簡單地批評或者懲罰。試著去找出引發孩子攻擊的原因。是什麼激怒了他?是別人的行為還是當時的場景?是粗暴的對待還是想要的東西被拒絕?又或者是所做的事情遭受失敗……這些都可能使孩子產生挫折感和憤怒而引發攻擊行為。我們唯一要做的也就是從小正確地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方式與別人相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