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才是成敗關鍵~
文/洪蘭
朋友六十大壽,
我們幾個羅漢請觀音,給她慶生。
去她家接她時,
發現她從名校畢業的兒子竟然在家!
原來又在待業中。
席間,她為孩子抱不平,說最近
坊間有好幾本她兒子校友寫的書,
她都買來看了,發現她兒子的能力
一點都不比別人差,卻一直在換工作。
她感嘆孩子的時運不濟,
懷才不遇,找不到伯樂。
她問我們哪裡有好廟,
她要帶兒子去燒香。
我們都不敢回答,因為她兒子的問題
不在「才」,而在於他的「態度」。
朋友所說的那幾本書,我也看過,
那些成功的校友和她兒子最大的差別
在於她兒子愛計較。
從小,不論分配到什麼工作,
他都覺得別人的工作比較輕鬆,
總吵著要換; 哪怕同是掃地,
他也覺得別人的掃帚比較好用。
他這種態度在公司裡當然不會升遷,
更做不久,因此一直換工作。
人生路很長,
沒有朋友扶持,會走得很辛苦。
現在很多人抱怨寂寞,
卻很少低頭想一想:
為什麼我沒有朋友?
我在做人做事上
有哪些不周到的地方?
其實,友誼是要經營的;
也就是說,人要花時間相處,
才會知道彼此的性情,
才知道能不能合作。
這是為什麼在《為自己爭氣》中,
潘健成創業的夥伴是他的大學室友,
他們同吃同睡,念同一個系,
知道彼此的理念,所以可以共事。
就這一點而言,大學生最好住校,
因為人都有缺點,只有生活在一起,
才知道對方的缺點;
能容忍這些缺點,
才可以成為一生的朋友。
很多父母怕孩子被朋友帶壞,
不讓孩子交朋友,這是不對的。
古人有句話可以區辨君子與小人:
「君子如水,小人如油。
水味淡,其性潔,其色素,
可以洗滌衣服汙穢,
沸後加油,不濺出;
油味濃,其性滑,
其色重,可以汙染衣服,
沸後加水,必四濺,
小人無包容之心。」
我父親常用他生活周遭的人與物,
教我們如何分辨損友與益友。
畢竟人的額頭上沒有
刻著「君子」或「小人」,
如果沒有經驗,是看不出來的。
父親說:
「有錢有酒多兄弟,
急難何曾見一人。」
平順時,朋友知道我們是誰;
困厄時,我們才知道朋友是誰。
我父親也曾吃過朋友的虧,
但是不必因此而不敢交朋友。
他曾與朋友合夥做生意,失敗後,
貨物、現金都被大家分去了;
郊外工廠的地沒有人要,
就給了我父親。
二十年後,臺灣經濟起飛,
那塊地就值錢了。
父親告訴我們,
心大福大,不要計較,
好朋友是上天給我們的福賜,
長久的友誼是建立在
自己的人格特質上。他說: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
困難之事盡力去做,不要抱怨,
所以有力而無氣。
『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對難相處的人,即使知道也不要多言。」
西諺有句話:「聰明的人不需要你講;
愚笨的人,你講了他也聽不進去
(Wise man don't need it.
Fools won't take it.)。」
忠告只有在別人問時才說,
這是做人處世之道。
看到時下年輕人碰壁,
很感嘆現代父母只重視功課,
卻忘記了做事的態度、待人的禮節,
才是出社會後決定成敗的真正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