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主婦做肉菜時為了顏色好看,經常先要炒點糖色,


比如紅燒肉、紅燒排骨等。


這是因為糖經過加熱發生焦糖化反應,產生了漂亮的深紅色。


肉類含有的蛋白質,


在高溫下會和糖發生一系列複雜的反應,


這些反應會給菜肴帶來誘人的香氣。


 


糖的甜味和鹽的鹹味結合,還可以促進菜肴的鮮味,


讓燉肉更加香醇濃鮮,並起到解膩的作用﹔


糖醋類菜肴中糖和醋混合,


可產生一種類似水果的酸甜味,十分開胃可口。


 


做菜放糖的順序和時間也是有講究。


炒菜應該先放糖後加鹽。


雖然糖和鹽都有“脫水”作用,


但糖的作用比食鹽小得多,所以糖可以先放。


但是,放糖也不可過早,


否則會出現黏鍋糊底現象,顏色也變得灰暗。


 


有經驗的廚師在烹制燒燜類的菜肴時,都是兩次放糖。


第一次加少許糖,讓調味品充分滲入原料﹔


第二次加糖使滷汁稠濃,色澤美觀。


不是所有的菜都適合加糖,對於自身風味清淡的蔬菜


如西蘭花、荷蘭豆等,


糖的厚重味道會掩蓋這些菜的清香,用少量的油鹽清炒更好。


 


另外,許多人炒菜都是這樣的步驟,


鍋裡倒上油,等油燒到微微冒煙時再下菜。


但是這樣炒菜不僅油煙多、容易糊鍋,


更損失了不少營養,甚至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我們不妨試試熱鍋涼油的炒菜方法,


不但不會糊鍋,還能很好地保存營養。


我們炒菜用的植物油,不光是加熱增香的主要介質,


也不僅僅增加脂肪“讓人發胖”,


它也能為人體提供豐富的營養。


植物油中最寶貴的營養素就是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


 


大量研究証實,不飽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液黏度,


保護心血管,增強記憶力和思維能力。


而維生素E是著名的抗氧化維生素,


它對抵抗衰老,潤澤肌膚等都有益處。


 


當油溫低於180攝氏度的時候,油中的營養物質是不會損失的。


可一旦超過180攝氏度,一系列變化就發生了:


 


首先是其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被破壞,


同時,維生素E為了保護不飽和脂肪酸,


也犧牲自己被氧化殆盡。


 


當溫度繼續升高時,油鍋開始冒出大量的煙霧,


並且可以聞到刺鼻的怪味,


這種怪味氣體就是有毒的丙烯醛,


能引起腹瀉、嘔吐、頭暈等症狀。


 


更可怕的是,


過高的溫度下不飽和脂肪酸也會發生聚合反應,


生成多種有毒的裂解產物、聚合產物和環化產物。


炒菜的溫度高不僅會損害油脂的營養,


還對烹調原料也有影響。


 


蛋白質在加熱到200攝氏度以上時會產生雜環胺類致癌物,


而脂肪在300攝氏度時會產生多環芳烴類致癌物,


比如臭名昭著的苯並芘。蔬菜裡的維生素C也會大量損失。


 


所以,熱鍋涼油炒菜,是保住營養的最好方法。


為防止乾燒鍋,


可先在鍋裡倒入少許油燒至八九成熱,將油倒出。


然後再放入適量涼油,即可炒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