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懂教育的好媽媽(老師)---真是幸福!


廖玉蕙:站在兒女那邊


傾聽媽媽 撒嬌女兒 常常臉貼臉 不在意她成績吊車尾 「孩子是值得等待的」【本報記者陳宛茜】


作家廖玉蕙與女兒蔡含文十分親密,雖已出社會, 與媽媽的互動猶如孩童般,愛倒進母親懷裡, 母女倆臉貼臉地互動熱絡。


時光倒流40年,廖玉蕙跟媽媽的相處,卻是截然不同的畫面。「 我從小就立志離開媽媽!」廖玉蕙語出驚人。


廖家住鄉下,「望女成鳳」的廖媽媽卻硬把廖玉蕙轉到台中貴族( 中女中)學校就讀。廖玉蕙身家背景與同學格格不入, 在母親壓力下卻得處處求表現,在校常遭欺負排擠, 回家卻得不到媽媽的理解和撫慰。


廖玉蕙說,那一代的父母年紀輕輕就當了父母,不知教養為何物。 當她流淚回家哭訴學校種種不如意, 媽媽冰冷的話語給她更大的打擊:「這都是你的錯!」童年陰影讓她 決心做個「傾聽的媽媽」,「讓兒女知道,我永遠站在你們那一邊!


含文從小便不愛看書,小二才診斷出罹患嚴重弱視, 矯正後提升到正常水準,但成績始終吊車尾、「 衝不破全班倒數第三名的難關」。身為大學教授的廖玉蕙不在意, 總告訴女兒「功課不好沒關係,可以做別的事。」


「我從小總想拿第一名,連踢毽子都要爭冠軍, 踢到臉色發白都不肯放棄!」廖媽媽的期許形成廖玉蕙童年最深重的 壓力,她雖達成母親期望,卻自覺「壓抑、不快樂」, 不希望子女步自己的後塵。


蔡含文因此擁有一個毫無壓力的童年。雖然成績吊車尾, 卻幸福快樂地成長,對自己也充滿信心。廖玉蕙認為, 台灣父母喜歡比來比去,但是「父母的面子不應該掛在兒女身上。」


一向聽話貼心的蔡含文,卻在十八歲那一年, 提起包包隻身投奔遠在洛杉磯的表姐。蔡含文說,她聯考失利、 前途茫茫,鼓起勇氣想到外頭闖闖。廖玉蕙雖然害怕,依然貫徹「 永遠站在子女那一邊」的教養原則,含淚送走了女兒。


「每次電話鈴響,我最怕聽到她說『我把xx學』Drop掉了!」 廖玉蕙從不把擔心說出口,而是以行動表達支持。 一邊上山下海尋找美國教科書中文譯本、 一邊用頻繁的電子郵件溫暖女兒的心。


兩年多後,廖玉蕙收到女兒的電話:「我讀不下去了,可以回家嗎? 」雖覺可惜,她依然支持:「明天就回來吧!」回到台北, 蔡含文找了一份工作,沒多久便重返校園。


廖玉蕙沒想到,求學路驚險重重的女兒,經歷留學、 求職兩大挫折後,人生從此柳暗花明。蔡含文國小時曾被診斷有「 學習障礙」,憑在異鄉、職場鍛練出的外文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大二那年拿到第二名的獎學金,「我和她爸爸聽到消息, 兩人坐在沙發上,眼淚啪啦啪啦地流下來。」 廖玉蕙以女兒的經驗告訴天下父母:「孩子是值得等待的。」


廖玉蕙與母親的心結,也在母親晚年打開。廖媽媽過世前一年, 她徵得先生的同意,把母親接到家中居住;已為人母的廖玉蕙, 重新體會當年媽媽的困境。


「那一年是最幸福的時光!」廖玉蕙說,母親讓她「 反思自己的人生」,她從母親身上學到的,都在子女身上結為果實。 某次母親看到含文坐在陽台前,對著夕陽沉思發呆,大笑:「 你小時候也是這樣啊!」不同的是, 當年母親無法理解廖玉蕙的多愁善感;廖玉蕙則是坐到女兒旁邊、 靜靜聽她傾訴。這三代母女的結,至此形成一個幸福的圓。【201 0-06-18 /聯合報/AA8/教育】
別用
50歲的成熟 20歲的天真


陪伴分享 不指導沒家規【本報記者陳宛茜】


廖玉蕙有一子一女,採取徹底放任的「無為而治」。 蔡家從不立家規、定規矩,廖玉蕙認為:「規定是因為有人會逾越規 矩」;而蔡家兒女「一個是不必操心,一個是操心也沒用; 一個是不必管,一個是管了也沒用。」


哥哥蔡含識從小成績優秀、獨立有主見,是廖玉蕙口中「不必操心、 管了也沒用」的寶貝兒子。


含識小時候考前幾名拿到獎品,問媽媽:「 為什麼妹妹倒數前幾名也有獎品?」廖玉蕙回答:「 因為妹妹都幫媽媽做家事、接電話啊。」打破「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的迷思。


台灣父母喜歡送孩子上各種才藝班,弄得孩子視上才藝班為畏途。蔡 家卻是兒子主動要求,學小提琴、畫畫、毛筆…廖玉蕙戲稱:「 常常是我懇求他不要學!」兒子學東學西,卻總是無疾而終, 沒一個學出「成績」,廖玉蕙也不在意。


這些「才藝」一直藏到含識長大,才露出豐美的果實。 他大學念新聞,畢業後卻進入電子公司做行銷、 最後還轉成工程師做設計。廖玉蕙認為,兒子隨心所欲轉行, 源自於成長時期的「什麼都摸」;父母該做的是「不給壓力」, 孩子自然會找到興趣與能力。


兒子進電腦公司三、四年,有高薪,突然說他想「思考自己的人生」 ,沒多久就辭職到南美洲流浪。廖玉蕙很憂慮,但沒出口阻止, 還到機場送行。他在南美流浪了整整一年,某天到巴西看嘉年華會, 到了門口買票,突然覺得「夠了,可以回家了。」 回台後他重新回到人生正軌,卻得到更多的熱情和勇氣。


「不要用50歲的成熟,笑20歲的天真!」廖玉蕙從母親身上, 學到父母應扮演的是「陪伴的角色」,而不是「指導的角色」。她說 ,父母擁有比孩子多的人生閱歷,但時代不同, 不見得對孩子有多大幫助,「沒有誰可以指導誰的人生, 重要的是陪伴和分享!」


2010-06-18/聯合報/AA8/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