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境界
我對閱讀有一分非常不一樣的感覺,而這一分特殊感情的產生,要從我的母親說起。以前我愛看書,就是找一些有興趣的或工作上需要的書來看,也不覺得有什麼特別。後來我媽媽生病了,有一段時間我常回家陪她,晚上她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我因為對那些節目沒興趣,就在旁邊看書。有一天我媽媽忽然問我:「你在看什麼?」那一陣子我剛好在看有關研究猴子的書,就跟她說了一些相關的故事。我媽媽跟我說,她很喜歡看我看書的樣子,表情很豐富,有樂、有悲、有微笑、有生氣、有歎息,好像整個人沉浸在其中,渾然忘我。最後她告訴我,她這輩子最遺憾的就是不識字,否則她也可以看有趣的書、知道一些不一樣的事物,而不用看數十年不變的電視劇。那一瞬間,我才意識到,原來我擁有了一項我母親非常嚮往卻無法擁有的能力。
從這件事之後,我開始走出研究室,往偏遠地區、第三世界推廣閱讀活動,我和一些朋友捐了許多書給台灣、大陸各地山區的小朋友。書對這些地方的孩子來說是很遙遠的,但是當我們把書帶到他們面前,跟他們講解書裡的內容,漸漸地,我們發現書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曾經有一個小朋友看了我們帶去的一本關於種樹的書,就在自家後院試種,結果很成功,鄰居都來請教他,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最後這種樹竟然變成這個村落對外產銷的重要產品。從這個故事我們知道,書是會產生奇蹟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影響力。
閱讀的五個境界
在我的研究工作中,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常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到底有什麼差別?愈來愈多的研究證據顯示,經常閱讀、不停思考的人,他的境界會跟別人不一樣,會有不一樣的觀點,而我把這種差異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個境界,是到一個新的環境裡,知道如何去活動、去學習、去閱讀。
第二個境界,是知道閱讀有很多不同層次和種類。比如說是在做區分、做整合,或是可以抽出原則、做延伸,或是告訴我們如何運用。
第三個境界,是閱讀多了以後,慢慢可以在書中發現許多機會。因為書裡有太多各式各樣的經驗,可以讓你去嘗試,這條路走不通,換一條就是了,你可以保持樂觀的心,不容易感到挫折。
第四個境界,是知道知識如何靈活運用在不同的地方,不一定跟著別人的腳步走,不會變成死讀書。
第五個境界,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也就是讀書不為任何功利的目的,不為考試,也不為工作,純粹為興趣、為休閒。到了這個境界的閱讀,當你發現手上的書只剩薄薄幾頁,你會開始擔心,接下來要看什麼。這時候你會想要做閱讀計劃,會去逛書店、上圖書館、上亞馬遜網站,閱讀開始有了動機。
以上這五個不同境界的閱讀,可以帶給我們兩個最大的好處。第一,是準確性,書讀多了以後,可以讓我們知道在什麼地方、該做什麼事、該說什麼話,都非常準確。第二,是批判性,你不會輕易相信某些報導,你會有自己的思考,知道真相會有其他的可能性。所以,閱讀除了提升境界之外,還能讓我們的思維準確而且尖銳,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一直覺得通識教育是學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環,甚至是核心。但是近十年來,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台灣的學校正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原因是有很多老師從國外回來,很急著想把他們學到的新知展現出來,所以許多新課程紛紛出現。在這樣的衝擊之下,學生一方面對原來價值系統之下的課程產生了懷疑,以致這些傳統價值的課程愈來愈式微。但另一方面,新引進的知識,在文化方面的討論是那麼的微弱和困難,相形之下,最容易談的,就是專精的知識,造成我們的學生知道很多片面的訊息,但訊息之間無法貫穿,也就是有知識但沒常識。所以我覺得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要把一門知識或學問的來龍去脈,有系統地說清楚。像這種整合性的知識中帶著非機械型的新知,我想是學生們最需要的。
激發閱讀動機
在提升閱讀風氣上,我覺得最重要的關鍵,是讓家長和孩子們都體認到讀課外書不是件壞事。很多家長認為孩子讀課外書,就會沒有時間讀「正書」。所謂的正書,就是學校所使用、範圍很有限的教科書。但其實小孩子能從中得到許多創意和有助未來發展的想法,還是這些豐富的課外讀物。
其次是要利用同儕的力量,讓那些已經習慣閱讀課外書的小朋友,在同學之間產生擴散的作用。比如最近我們就在網路上丟出一些問題,鼓勵同學們一起去搜尋解決這些問題的書籍,培養同儕間的感染力。
接著就是要豐富圖書館,最近(指二○○一年)教育部社教司編列了一億元的經費充實社區圖書館,我們希望明年還能增加。因為書愈多,孩子愈容易找到需要的書,就會愈喜歡去利用!
在推廣閱讀運動的步驟,首先是激發小孩子閱讀的動機,讓他願意走進圖書館;同時爭取經費,充實圖書館。雖然現在網路上有所謂數位圖書館,但是我一直覺得走進實體圖書館的感覺是無法被取代的。你在圖書館裡東翻西翻,很可能會發現從來沒想到去看的書,有時候只是因為翻到一張圖很有趣,吸引你去看說明,然後愈看愈多,最後說不定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所以,圖書館應該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地方!
本文引用自天下文化出版《見人見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