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洪蘭:學習與不喜歡的人相處

天下雜誌出版作者:洪蘭




報載,臺中某大學附屬小學的老師要學生寫出班上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三個同學,而且規定不准空白。這表示,即使沒有不喜歡的人,為了繳卷,也得捏造出幾個人來。結果被列入不喜歡名單的孩子,回家痛哭,不肯上學。


這則新聞看了令人非常詫異,也令人匪夷所思,怎麼有人拿學生的自尊心開玩笑?更糟的是,該校輔導室主任還強辯是為了了解小朋友的人際關係。這真是太離譜了!這樣做不但不能了解學生的人際關係,還會分化學生之間的感情——「原來你不喜歡我。好,從今以後,大家走著瞧!」




以臺灣目前個人資料外洩的嚴重性,有一天,這個學生出來選民代或公職時,就會有人拿這些資料來攻擊,說「某某候選人在學校是最不受歡迎的學生」。這是一件嚴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事,而童年心靈的傷害烙痕又特別深。我有同事幼年時家貧,被同學看不起,不跟他玩,到現在都過了五十年,他還是沒忘記。


強迫學生寫出不喜歡同學的名字,還有一個「定名」的作用。情緒本來只是一種感覺,靠情境把它定位,語言把它定名。例如我們聽到負面評語時,不能馬上決定要生氣還是要一笑置之,如果說話的人是老板,那就不能生氣,只能打哈哈過去;如果是下屬,那就可以板起面孔。



語言會強化情緒記憶


一個情緒經過語言的入碼(encoding)後,就會在大腦中儲存,若是沒有語言的幫助,過一會兒這無名的情緒就會被忘記。把情緒訴說給別人聽時,為了使人聽懂,必須講出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樣會把一些原來不在一起的神經迴路拉在一起;又為了合理化,說明自己是受害者而加油添醋,最後一個小事就變成「此仇不報非君子」的大事了。


  如果忍一下不說,情緒很快就會過去,心情就恢復平靜。這是為什麼五代同堂的家族都有「百忍堂」;如果不忍,五代就無法同堂住。




語言是記憶很重要的媒介。日本有個很好的例子:有一個高中生畢業後,父母替他簽了一年合同,把他從繁華的大阪送到九州的山裡去造林。他一下火車,工頭就把他手機裡的電池丟到水裡,他大吃一驚,正要抗議時,工頭說:「沒有手機,不能跟外界通訊,你才留得下來。」


果然,他每天都想找人訴苦,但是山中無訊號,沒有辦法,只好去睡覺,還沒有形成語言的感覺很快就忘記了。慢慢的,他習慣了山裡的生活方式,也愛上了大自然的純樸,最後契約期滿可以回大阪時,他反而自願留下來了。



不要在孩子身上貼標籤


很多情緒的事是愈講愈糟糕,要孩子寫下他不喜歡的人,等於把這個孩子貼上「我不喜歡他」的標籤。在美國,老師不准孩子說不喜歡誰,愈是不喜歡的人,老師愈是要把這兩個人編在一組。


因為教育是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出社會後,你不能挑同事,也不能挑老板,孩子必須從小學習跟不喜歡的人相處。再說,人是互相影響的,說不定那個孩子只是沒有人教他如何跟人相處,何必那麼早給孩子貼上「不受歡迎」的標籤呢?


臺中這所附小是個頗有聲譽的學校,做出這種事非常令人驚訝。這是教育者心態的問題,不是一時的疏忽,不容忽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