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習氣—>失敗—>經驗—>批判—>否定—>壓抑—>負面效應—>舊習氣—>失敗……一次次重演,一次次失望。冥想、暗示、催眠、勵志、洗腦……為什麼總是改不掉?——只要還在參與其中的任一項活動,就不會逃出這個死循環。
“每次出現舊習氣的時候,我努力讓自己更換新的習氣,可是做不到,如何不參與這個循環?”
和舊習氣抗爭,試圖消滅舊習氣,那還是在參與循環中的活動。即使靠意志力暫時起到效果,最終還是會回到原來的軌跡。死循環就是個繩圈,你越和它較勁,它就越能制約你。而跳出這一切,就僅僅是,不和繩子較勁了,繩圈就沒辦法了。接納這一切,包括接納你的舊習氣,繩圈的魔咒就消失了。
“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都是抱著做好的心態嗎?”
如果真是這樣,就不存在繩子了。實際上我們並非“抱著做好的心態”。比如,我要參加演講比賽了,仔細觀察,若念頭是——我能成功嗎?我過去沒太參加過此類比賽、我希望到時不要緊張、我在台上可別不自然、我聲音太小了這次要大點聲……乍一看,這些念頭似乎是圍繞“希望演講能夠成功”來進行的,實則全是負面信息。這些負面思想哪裡來的?一是追求“好的”;二是過去經驗。也就是,死循環裡的那些玩意。
“追求好的”是個雙刃劍,任何人,只要一樹立了“追求好的”這個思維,它的背面就已經站出來了(誰能只拿硬幣的一面而捨棄另一面呢?正負極無法單獨生存,物理世界如此,現實生活亦然)。但是為什麼別人可能沒事?所有的一切只不過是正負能量的平衡,別人在過去經驗中假若積累了不少“正面信息”,可能就會受這種影響更多。這就是“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影響“未來”,命運之繩就這樣構成。
既然過去確實積累了很多負面信息,一時不能清理,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連“追求好的”也不樹立,正的不來,負的也沒地方住,就沒轍了。比如還是演講比賽。我不樹立“希望比賽成功”。我樹立的是:真棒,這麼好的鍛鍊機會叫我給趕上了!無論結果是什麼,這次過程都是對我的鍛鍊和提升。心智不再糾纏於結果的好壞了,才能真的學習、提升。乃至這一生,都只不過是一場學習,因為所有的“學習”最終都會帶我去一個幸福的制高點,我只是在積累、積累。我必須要追求到那個“結果”嗎?地球上一切結果都是一體兩面。
“多學一點的想法,和取得證書的想法有什麼區別呢?”
取得證書的想法是一種二元性的結果,“多學一點”它沒結果。追求二元性的結果,會讓我們陷入大腦和心的矛盾中:大腦要求,一定要取得好結果;心靈不這樣認為。這就會製造糾紛和矛盾,有些人就會受這個影響。
“比如說真的很需要這個證書,那也不能想:取得證書嗎?那這種觀點和吸引力法則矛盾嗎?吸引力法則不是強調結果嗎?”
你是否真的需要它,跟最終能否取得證書,沒什麼關係。吸引力法則本身,也強調過,要體驗實現夢想後的喜悅,也要做到放下對這個目標的執着。我們常常做不到的,不是努力不夠、發願強度不夠,而是沒有“放下”,沒有放下就意味着不相信宇宙的辦事能力(本質是不相信自己),而一懷疑就會出現不如人願的結果,由此,便容易讓人產生對吸引力法則效力以及其存在事實的懷疑,而這樣你便不可能成功。
“不同的人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就是這些正面能量和負面能量加減法嗎?起點如何創造?”
現在的區別來自過去,未來的區別來自現在。人人站在不同的起點,每個人都在不停創造自己當下的起點。比如,若你記憶着昨日經驗,那麼你今天的起點就是昨日經驗。若你忘記昨日經驗,你今天的起點是嶄新的0(而不是負數)。所以有些催眠療法,是利用改變過去(感受)的原理,來改造今天的起點。這是個權宜之計。何須改變過去,只需忘記過去;何須忘記過去,只需立足當下;如何立足當下,只需保持一覺。當你保持着“覺”在做一個很平凡、很瑣碎的俗事時,你會體驗到生命之美。
“但心裡還是在打妄想……”
妄想亦非常美好,它也是“知”中的一部分,否則你怎麼知道自己做事情時既保持着“知”,還知道自己在打妄想?能打妄想,連這也是心的用之一。木頭大概不能打妄想吧?妄想是生命之美中的一項,它是心的運動屬性,它具備超越光速的能量。若非具備佛性,誰能創造這超光速?正因你具足佛性(神性、道、宇宙能量),具備宇宙的全息能量,你才能打妄想,而且還知道自己在打妄想。是誰知道?是妄想知道自己在打妄想嗎?是誰知道?打妄想時有沒有弄髒那個“知道打妄想”的那個“知道”?
尾聲:愛是最大的神通,接納是最大的神力。你能愛你自己嗎?你敢連同自己的缺點優點一起愛嗎?你能徹底接納你這獨一無二的存在嗎?所有的魔咒、死循環,只需一接納,它就失效了。 (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