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為什麼在二十一世紀必須要進行老子五千言思想的學習,

 

也就是進行道德思想學習,進行《德道經》的學習,

 

我覺得這是最符合人類本源的一種教學的方式。
 
因為正如老子所言,整個宇宙自然,無論是有相的世界,還是無相的世界,

 

這兩個陰陽雙重世界的一種陰陽結合,都源自於道,源自於最原始能量那一點的爆發。

 

從宇宙形成的理論來看,西方科學家通過電腦模擬,

 

以及天文望遠鏡的探索等方方面面的研究來看,已經接近或者說認識了老子道德思想。

 

整個世界、整個宇宙,可以說都是一個從無到有的一個變化過程,

 

這就是西方科學家認識到整個宇宙根源是道所生。
 
道所生,有了一個天然的由無至有,而且到了三生萬物的變化過程。

 

可以說,整個有相的世界,都是一個道德能量的劇變過程。

 

這種能量劇變,也是符合當前物理學、化學研究的結果,

 

都是不謀而合、殊途同歸的一個科學結論,

 

這也是西方為什麼回過頭來向老子求教、向老子思想尋找答案的原因。

 

這也是愛因斯坦早就下了一個結論:

 

“驚奇的是中國人沒有用邏輯推理,沒有用實驗證偽,

 

中國人卻能夠把它做出來,把它創造出來。”
 
愛因斯坦特別佩服東方的創造能力,

 

不借助實驗室、不借助邏輯推理的常規西方模式,就能創造很多東西,那是什麼原因?

 

就在於東方人沒有離開自己由道到德、到仁、到義、到禮、到智、到信的變化規律,

 

而且是抓住了一些事物最根本的本質,去進行一些創造型的思維。
 
就像我兩次課堂都提到,外國人都十分佩服中國人的思維能力,

 

因為中國人沒有離開道和德的思維產生的文化頭腦當中去成長,自然就攜帶著這個基因。

 

而這個基因,就富含著如何保護自己的慧性,

 

如何在慧性不受傷害的情況下,去與智力結合、與智能合併,來共同創造一些東西。
 
從整個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社會發展史,人類總體的規律是一個逐步離道失德的過程。

 

比如說,最早期人類處在一種高境界的時候,是尊道貴德的;

 

然後,

 

由於私心貪欲的慢慢滋長、滋生以後,尊道貴德的自覺性、誠信度就開始降低了,

 

開始只是畏天愛地,進入第二個等級。

 

所以,

 

儒學就表現出這個特點,走到農村裏面,堂屋祖先排位上一般寫著“天地君親師位。

 

實際上到了“智”那個時代,就只知道敬天愛地了,然後天和地也不敬畏了,

 

就是怕皇帝,畏皇、愛師、敬師。

 

隨著人類文化和教育的不斷退化以後,退到只是孝親、尊友的階段。

 

到現在,孝親也不尊了,朋友也不重視了,而只是內在的愛情。
 
現在,每個人由於教育的失續,

 

沒有與根文化接續起來,每個人心靈當中就顯得精神非常空虛了。

 

他們只知道愛自己,只知道滿足個人的私心和貪欲,就滑到了一個真正的道德底線,

 

這是完全符合老子的預言: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整個禮丟失了以後,不知道尊敬的時候,不知道愛的時候,

 

那整個內環境都亂了,家庭也容易亂,社會也容易亂。
 
我們看一看當今世界上各國的情況,看一看我們東南亞各國的社會情況,都可以發現。

 

通過我們接觸很多人,也可以看出,

 

不僅自己內亂,而且家庭也亂,社會也亂,這是一個共性現象。

 

老子也說了,要改變這個情況,有一個途徑就是重新恢復信念、信仰。

 

信徒要回歸到尊道貴德上去,因為那是個母體、那是根。

 

只有從那裏面直接吸取能量,

 

才能超越中間不同階段性的墮落過程和丟失過程,直接到根文化中吸收營養。
 
當前,很多家長不懂這個原理,

 

我們就有責任把這個原理講清楚、說明白,使每個家長都知道,

 

最好喝的水,不是長江黃河盡頭的水,那是污染的水;

 

要想獲得最甘甜的清泉,最好到雪山的根上去,

 

那個水是它的源頭,裏面最富有大地的營養和天地的精華。

 

文化也是這樣,要追根溯源,追溯到根上去,飲用沒有污染雜質摻和的水。

 

對我們的精神系統來說,就可以直接獲取源頭活水的滋養。
 
再舉個例子,一粒蘋果種子之所以能長成參天大樹,

 

結出碩果累累的果實,也是從一粒種子開始生長的。

 

我們直接找到這個種子,也全息把它吸收了,

 

而且這個種子雖然小,將來卻可以展現出無窮的果實。

 

所以,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既有的智能思維,尋覓到根上,把握住種子、根泉的話,

 

那麼我們進步的速度、認識事物的速度就非常緩慢。

 

如果說直接把握了這個種子,那麼就擁有了一切,擁有了一棵樹,擁有了千萬個果實。

 

能夠飲到一個根源的清泉,就可以知道,出來的水,

 

流經千山萬物過程當中遭到的污染,心裏就了如指掌。

 

對如何去避免污染,自己心裏也會有一個全局觀了。
 
所以,為什麼教大家誦讀老子五千言《德道經》,

 

其實就是為了接續民族根文化,讓大家掌握這個智慧的種子,

 

讓大家飲到根文化井泉中最原始的甘泉,引用到自然生態的甘泉。

 

因為我們的教育和文化,

 

她不僅僅只是兩千五百年的問題,現在考古已經發現了八千年的歷史,

 

這在中國都是有一定的記錄,還除開了口頭文化的記錄。
 
其中,八千年、遠離兩千五百年之前所有的文化,

 

都是慧智型的文化,而不是智能文化,那個是慧智同運的文化,

 

它經歷了一個完全慧識,再過渡到智識初生,再過渡到慧智同用,

 

最後在兩千五百年才出現真正的智能獨霸天下、唯智而用的分割階段。
 
現在西方人非常明顯,他們的慧識是呈點狀的直覺和靈感。

 

我們經歷了西方智識教育幾十年以後,很多人同樣也感到靈感不多。

 

靈感閃耀和直覺的突然閃現一下,常常稍縱即逝,就給忘掉、忽視掉了,

 

而遠遠缺乏中國古代那種比較大面積、比較穩定的圖像思維。

 

我們現在中國人,進入圖文思維的話,還要經過思考,需要調整一會兒以後才能進入;

 

而不像兩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一樣,把眼一垂,一晃腦袋,很容易就進入了。
 
我的體會也是這樣,早期還閉著眼睛,到後來虛著眼睛,後來可以睜著眼睛同時兩邊看。

 

這種圖文觀察,

 

是根據自己後天的思維對它屏蔽作用的大小,來確定它是否能夠順暢透發出來。

 

從西方的腦科學研究也好,東方古代的一些記載也好,

 

人類大智大慧的慧性思維,的確遠遠優勝於後天知識的積累。

 

後天知識的學習、積累重不重要?

 

是丟不開的,但它畢竟是前人已經獲得的知識,

 

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創造出新的東西,才能創造奇蹟。

 

但是僅僅擁有前人東西的堆積,我們是無法創造的,

 

就只能長期成為前人知識的奴隸,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書呆子。
 
現在,培養的書呆子可以說在社會上比比皆是,

 

他們毫無創造力,沒有主動去把我們民眾當中,

 

豐富存在而且又容易開發出來的創造能力開發出來。

 

開發過程,跟理論上也是密切相聯繫的,

 

也是通過修之身,修之身越早,實行開發這種作用力就越強;

 

修之身越遲,

 

自己的智能已經佔據了絕對統治地位,再去開發的話,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就相當多。

 

我們從全國各地的教學試點實驗的總結,也確實是這樣,

 

父親不如兒子,母親不如女兒,這種現象在經典誦讀之家裏比比皆是。

 

七八歲、八九歲的小孩子經過經典誦讀,他們的圖像思維在短短幾個月就會打開;

 

而同樣在帶著孩子,在進行經典誦讀實踐半年或幾個月的父母,卻沒有同時出現;

 

甚至有的父母,跟著我實踐了十幾年,也沒出現孩子們那個奇蹟。
 
但是帶著孩子誦讀半年、幾個月之後,孩子們都出現了。

 

孩子反而要指導父親、母親: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

 

他們能直覺判斷,這個事情如果父母這樣出去說的話,會帶來什麼壞結果。

 

孩子的預言,在父母身上都得到應驗,他們反映這種情況時,

 

我就說:“你們拜兒子為師吧”。

 

因為他的慧性打開了,準確率就大大提高,認識事物、看透事物的本質,

 

也就是說在慧性思維下,很容易突破時間、空間的制約,把握住事物的客觀規律。

 

這個現象,是極其普遍的。
 
如果說,大家都能夠接受這樣的一種教育方法,

 

知道從根文化的井泉中去吸收營養,知道把握一粒種子遠勝於擁有一棵大樹的價值,

 

我們就能夠真正去尊道貴德,親近老子的五千言。

 

因為老子的五千言,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古代生產力極為低下,

 

而需要高度開發人類智慧,才能夠應付自然各種災害的情況下誕生的。

 

因為當時生產力和科學水平都不高,自我保護的工具、器具都非常低劣,

 

他們憑什麼來保護自己、繁衍整個強大的中華民族?

 

就是因為他們有慧性,能夠未動先知、未覺先行,能夠搶住先機,自然趨吉避凶,

 

那麼整個民族就處於發展狀態。

 

他們不是單純依靠後天的生產力進行自我保護,

 

而是同時開發了他們的大慧大智,來認識自然,觀察各種自然災害的演變。
 
人類這種能力的確是逐步衰退了,

 

就像千年的大海嘯,連大象都知道成群結隊往山上跑,

 

但是人類還躺在沙灘上,還在海邊睡覺。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我們人智能超常發展以後,慧性和感受能力就全部都退化了,人類的確是在逐步退化的。

 

我們要想保護自己不退化,

 

重新激化和啟動右腦深層次的功能和心裏面的自覺、自如、自知等等能力,

 

就得主動去把古代文化接續起來。
 
五千言就是將古代這些如何開啟大慧大智、保護大慧大智,

 

如何更好與自然親近、把握自然規律這些方法,提前讓孩子們掌握。

 

因為孩子不同於大人,孩子們有一個生理的轉換期,也叫一種“重演律”,

 

他們會把人類從無到有的生命現象再演繹一遍。

 

雖然這個時間較短,還是會重新演繹一遍。

 

在演繹過程中,胎兒時期的胚胎變化,

 

就演繹了人從水生動物到陸地、到攀援、到直立、甚至到與外星高等生命因子的結合,

 

真正成為人,脫離了猿的狀態,形成真正的人類和智慧人類。

 

整個生命期,會在胚胎時期重新演繹一遍。

 

然後在真正成了人的形以後,

 

又演繹了精神系統和肉體系統的變化,可以說是非常完整。
 
人胚胎一旦發育為胎兒,胎兒能夠生產下來,同樣有一個先天的過程,

 

因為人在最早期有一個先天的過程,思維形式是非常先天的,不是後天智能的。

 

我們做父母的,如果慧性稍微強的話,都有這個體會,

 

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會咿呀咿呀表示他懂,

 

只是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出來,而是非語言方式的交流方式。

 

非語言交流,在世界人類進化史上,也是有這個階段。

 

由只是心裏的交流,到後來產生聲帶、聲音的交流,這是兩個不同階段。
 
抓住了這個階段的教育,

 

孩子們先天寶貴的一些最有利於了解大自然,與自然和諧、與社會和諧的東西,

 

就能夠穩定下來,而不至於被後天所破壞和干擾。

 

包括計算能力,

 

現代人都認為計算速度快、記憶好就是最高超的記憶,卻不知道還有更高的計算。
 
我那天還跟大家講了一個故事,

 

宋代的時候有一個奇人,拿著一根破尺,能夠量出一個大倉庫裏面儲存了多少糧食。

 

他量完了以後,報出多少擔多少斗,別人計算後跟他的結果只差一斗,

 

因為裏面有一個老鼠把那一斗米吃掉了,

 

他還罵自己:“真臭,我怎麼沒把這個老鼠算出來。”

 

你說,他用的什麼方法計算的?

 

他不是僅僅通過這一把尺計算出來的,而是開通了慧性,通過圖像思維,

 

把整個圖像進行計算、分割,這是一個非常高妙的一種計算方式。
 
另外有一個大算家,人家問他一棵樹有多少葉子,他就直接把樹徑一量,就報出結果來了,

 

人家說不可能,要把樹整個葉子摘下來一片片數,

 

他說:還有個辦法,

 

用腳蹬一下,這一蹬,樹葉子就全掉下來了,掉下來多少片數一數。

 

他這裏算的是多少片,把結果都寫在紙上。

 

結果他們再去一數,跟他寫的結果一模一樣,

 

就是總數再減這些數,也跟他算的結果是一樣,這是很奇異的一種計算方法。

 

這種計算方法,不是智能所能解釋的,而是他運用了一種慧識來進行計算的。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待開發和挖掘的寶貴方法,可以說是非常全面的,

 

包括數理化方面也是如此,

 

這也是十六世紀之前,中華民族創造力永遠站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
 
我們現在德慧智教育的目的,提倡誦讀《德道經》的目的,

 

也體現出大道的終極關懷,要追根溯源到最初始的狀態,去進行精神營養。

 

這樣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人,絕對是處在一種最理想的慧智開啟狀態,

 

也就可以使很多人重新再回到根文化當中來,知道它的價值和意義。
 
當然,在教育當中,很多方法我們也正在逐步去全面完善。

 

一旦推廣開來,父母都支持這樣一種教育方式,也成了一種自覺,

 

就會迅速成為社會普遍都能接受的方案,屆時這個工作也會順利得多。

 

這是關於《德道經》現實意義這個問題的解答。
 
至於為什麼說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這個問題雖然有爭論,但是現在已經接近不必爭論的狀態。

 

不僅韓非子的《解老》、《喻老》,裏面提到了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而且,從帛書的挖掘,也發現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作者的原意為什麼要這麼立念,後世的抄撰為什麼要這麼立念,

 

以及最近北大從國外購回來的一批竹簡,也同樣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所有資料都證明:最原始、最準確的篇序,還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

 

老子為什麼會這樣寫呢?

 

這是因為自然規律和人類退化,都是從道退化到德,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現在進入到後天有為的作為階段以後,若想回歸到道,

 

那首先就要先修德,才能知道什麼是“道”,要把它的次序和次第顛倒過來。
 
因為老子五千言留傳給後世人,從他的版式行文風格和語句排列,

 

這樣一種抑揚頓挫比較適合吟誦的現象來看,《德道經》就是一本教科書,就是一本教材。

 

在儒學沒有真正出現大面積教育之前,在古代道家思想佔據社會主流的時候,

 

她就是一本非常標準、非常精湛的一種道學開發慧性和智性的教科書、講義、教材。

 

因為她非常適合於閱讀。

 

很多行文最後一句,都是有個“也”字,

 

能起到調節我們陰蹻區,調動腎氣,來完成主動與天相連接、與自然相吻合。

 

這些現象說明,我們大人們也不必於去爭論這個問題,只要去誦讀就行。
 
再一個,有很多家長就認為孩子不懂怎麼辦?

 

實際上,說孩子們不懂是一個藉口,

 

是大人不懂,就栽贓陷害孩子們也不懂,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為什麼呢?孩子是一讀就懂,大人是百讀不懂。

 

為什麼呢?大人自己否定自己,是這個意思吧?

 

孩子們一掃描讀進去以後,是整體整合,他很快就記住了。
 
為什麼這麽說呢?

 

因為從我們下面已經培養很多孩子的例子來說,孩子們引經據典的能力,比大人精湛多了。

 

像甘肅也好、陜西也好,家裏有誦讀的孩子,他們背熟了以後,

 

就引經據典能夠直接批評大人,大人沒想到的很細微的錯誤,

 

孩子出口就用《德道經》的一句話批評父母,

 

把大人批得莫名驚詫,這傢伙這麼小,怎麼能引用得這麼精準呢?

 

這一句話就切中父母心裏面的要害。為什麼會這樣呢?

 

孩子是慧性思維,不經過後天智能思維就脫口而出,

 

這樣實際上是最準確的,就會切中要害。

 

所以說,不要擔心孩子們不懂。

 

只要孩子們誦讀,只要孩子們背熟了,

 

把能量吸收進去了,後天智能也就同步能夠解讀,有一個自我整合過程。

 

首先是要把這個能量吸收進去,然後在慧性主導的情況下,

 

讓智性進行一種溝通、激化、融合,形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慧智性型的思維模式。
 
所以,

 

大人不要去想方設法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知道每一句什麼意思,每一個字什麼意思。

 

作為我小時候讀過這一類書的體會來說,早期根本不用了解什麼意思,

 

到了八歲之後,慢慢就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甚至有一些不見經傳手抄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書,

 

看了以後很快就記熟了,等到智能開啟以後,自然就會調用。
 
所以,我們現在做父母的,對子女關心過度,關心得太多了,

 

也干擾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慧性、智識的打開;

 

相反會形成一種障礙,所以在教育工作上,

 

我想還是應該注意把這些問題給家長解釋清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