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鼓勵 沒人教 台灣孩子不會夢


中時電子報 – 201384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宏聰、林縉明、陳育賢、盧金足/綜合報導)


「台灣教育沒告訴孩子可以勇敢作夢!」許多參與圓夢計畫的評審都發現,這幾年孩子們的夢想確實愈來愈侷限、愈來愈缺乏個人特色,甚至很多青少年說不出有什麼夢想。學者專家認為,應該與教育、生活經驗有很大關係。


高雄市城市願景協會執行長朱珮甄認為,現在的孩子比較不敢作夢,是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可以去勇敢作夢,想改變得靠社會風氣和家庭教育。


「很多大學生得打工賺學費、生活費,叫他如何作夢?」義守大學電影與電視學系主任侯尊堯說,創意要在「無所謂」的互動環境下產生,師生經常討論到一半,學生就要中斷去打工,經濟壓力讓他們不能好好作夢。


在文教基金會擔任專案主任的冷彬說,許多孩子「把夢想與將來想從事的職業混淆」,「孩子不懂作夢,是全台執行圓夢計畫單位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


冷彬觀察,年紀越小的孩子,談的夢想越具個人意識,反而1718歲青少年多半從眾想旅行、辦營隊,可見是台灣教育系統不鼓勵多方發想,長期束縛造成想像力不足,尤其對孩子來說,最大夢想竟是要出走、離開現狀。


「我們告訴學生,"夢想是你喜歡、有熱情,願意吃點苦並樂在其中,是個自我實踐的過程!」冷彬說,現在很多人談夢想都帶有公益服務性質,她卻覺得個人的夢想還是必須先偏重自我探索,之後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清華學院執行長王俊秀表示,很多夢想跟自己相關,卻與公共利益無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需求,那不是夢想而是理想,夢想是自己平常不會做的事,不少人都把兩者搞混,造成不少人為了理想去申請圓夢基金。


「別做白日夢!」是不少家長常對小朋友說的話,王俊秀說,做夢不被社會鼓勵、接受,外界認為夢想抽離現實會有危險性,但要執行夢想必須有勇氣,現在人缺少冒險的勇氣,才造成青少年夢想愈做愈小。


東海大學社工系教授彭懷真說,年輕人不敢到國外,多因英文問題,語言能力影響出國追夢的方向,加上國際觀和國際議題不足,平常就少看國際新聞,不了解漸漸也沒興趣。


圓夢不一定要去吃苦,但想獲資助者青睞,需要有吸睛的企畫書,年輕人缺乏寫企畫能力,學校也少開這門課;逐夢還要有行動力,發動「行動力」的引擎,放手去尋夢。


怎麼了?青少年只作一樣的夢


作者: 林宏聰╱高雄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84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宏聰╱高雄報導】


近年不少官方或民間單位辦「青年圓夢計畫」,但主辦單位發現提案內容多半是想環島、旅行或辦營隊,夢想愈做愈雷同,愈來愈沒有特色,很難讓人耳目一新;甚至有人1天餐費編500元,似乎還想吃香喝辣,被社工消遣:「想待在舒適圈作夢!」


高雄市婦幼青少年館4年前推動「大高雄青年圓夢基金」,每人補助3萬元;經典方案包括2個女大生不捨自助新村將被拆,彩繪「眷村裡迷路」吸引遊客爭相拍照,另加碼補助林家瑋買名琴,讓他赴德參加古典吉他大賽奪獎。


但婦幼館發現,近2年申請學生突然很愛環島、辦營隊;據統計,前兩屆各約20幾件申請案中,僅23件辦營隊,也沒人要環島,去年26件申請案卻有7件營隊、1件環島;今年39件申請案更高達10件營隊、8件環島。


八卦寮文教基金會「青年夢想達陣計畫」評審于宗永說,今年很多環島案來申請補助,問他們為何想去?答案卻是「別人都去」,還有女學生想「看看台灣」,規畫的行程卻是吃喝玩樂、搭自強號,當然馬上就被評審「打槍」。


某文教基金會「青少年圓夢計畫」去年第1屆,贊助對象遍及全國,實際補助從5000元至30萬都有;專案主任冷彬說:「去年我們就發現很多環島旅行的案子,我覺得大人要檢討,為什麼請孩子作夢,他們卻只想出走!」


「其實旅行也能很有意義!」她舉例,去年獲補助的3個大男孩走遍台灣尋找「消失的聲音」,錄到彈棉被、腳踏裁縫機、修理紗窗紗門換玻璃的廣播等珍貴音訊,過程中充滿與人往來的感動,當然比單純旅行團行程更動人。


申請今年高雄婦幼館圓夢基金的廖亦瑄、葉貞誼說,最初她們也只是想找補助去玩,直到後來花1個月討論,想說應該透過方案為高雄做點事,才鎖定自己最擅長的幼教領域,8月她們即將到偏遠杉林區,為當地孩童說故事。


大學生鄭亦勤說,很多同學看了電影 <練習曲後,都會想說「現在不去以後就沒機會去」,結果一窩蜂去環島,其實他觀察很多人依舊缺乏冒險精神,做報告時專挑輕鬆的議題,都覺得自己沒錢、沒能力,「反而什麼都不敢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