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學得真快,你好聰明!」


「看看你畫的,要成為下一個畢卡索還是誰嗎?」


「你真聰明,沒有讀書就通過考試!」


這些肯定語氣的讚許經常發生在家裡或教室裡,


聽起來很正面的話,


卻可能造成孩子的錯誤認知。


《英國廣播公司》報導,


過度正面的溢美之詞


可以解釋許多兒童學業成就低落的原因。


成就與練習成正比


優異的表現從何而來?


長久以來,可能的答案與基因遺傳


或天賦相去不遠。


然而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許多研究發現在數學、音樂


或是任何科目有頂尖表現的學生,


他們的學習效率不比表現差的學生來得快,


他們進步的速度幾乎是一樣的。


表現成就的差異主要是練習時數的多寡,


深入研究被認為有天賦學生的學習環境,


多半會發現這些孩子的父母親


都聘請了額外的家庭教師個別進行指導。


天賦不完全影響表現


這不是否認有些孩子的確贏在起跑點,


而是指出天賦與表現成就其實是沒有相關。


隨著持續正確的練習,會產生巨大的改變,


不只是身體的改變,也關乎腦部的變化。


關於鋼琴家的腦部研究中發現,


主掌手指動作的區域持續大於其他區域,


該現象是經由持續不斷練習才發生。


如果這僅是理論,


天賦和後天努力不會有如此巨大的關連性,


兩者的關係可能更深遠,


也影響人的思考、感官和生活方式。


如果大人讓孩子認為自己優異的表現是因為天賦,


這會定型了他們的思維,他們可能再也不需要努力。


如果孩子先天就有優良基因,


應該輕易就能成為頂尖;


反之,沒有天分也無須努力。


這個前提下,


當孩子出現無所謂的態度時,又怎能責怪他們。


讓孩子相信勤能補拙


當孩子真的相信努力的重要性勝過天分,


他們會堅持不懈,把失敗視為過程,


更是一個調整與成長的機會,最終他們會達到頂峰。


孩子認為的天賦是什麼,可能才是關鍵。


想想你聽到孩子說「我就是沒有數學頭腦」


或「我沒有運動協調性」的頻率,


這些直接展現的刻板觀念,


一下子就摧毀他的學習動機。


反之,認為能力與基因無關連的孩子


接受任務時都會帶著興趣,他們心想:


「我現在數學不好,


但如果認真一點,以後會變好。」


教師和父母親該怎麼建立孩子正確的認知?


幾年前,知名心理學家卡蘿‧杜薇克(Carol Dweck)


送給400名學生一組簡單的拼圖。


之後每位學生都會獲得6字讚美的話語。


一半的學生聽到:「哇,你一定很聰明!」


(天資組),


另外一半的學生聽到:「哇,你一定很努力!」


(努力組)


杜薇克的研究是為了測試不同的讚美方式


是否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結果想當然爾。


引導孩子面對挑戰


經過第一關測試後的學生可選擇比較難


或比較簡單的第二關測試。


天資組有2/3學生選擇了比較簡單的第二關,


意味著他們不想冒著失去聰明標誌的風險;


而努力組學生卻有9成選擇了比較難的關卡,


他們想證明自己真的很努力。


接著,發給學生的第三關卡


則是和第一次的難度相當。


結果天資組的表現和第一次測驗比較


顯示有20%下滑;


而努力組的表現則上升了30%,


失敗對努力組有實質的激勵作用。


杜薇克說:「這些發現很明顯,


讚許孩子的天賦會傷害動機和表現。」


以天賦或天資相關的讚揚容易導致刻板觀念,


就像告訴他們天賦比努力重要。


讚許的話聽起來像是增強信心,


但如果傾聽其中潛在的意義,


其實是「如果我沒有學得很快,我是不聰明的。」、


「我不應該嘗試認真畫,


否則他們認為我不是畢卡索。」、


「我最好停止學習,否則他們不會認為我很聰明。」


這些潛在意思揭示了讚許孩子的新方法,


大人們應該表揚他的努力,而非天賦;


應該教導孩子面對學習挑戰,而非威脅;


而且,大人應該要告訴孩子:


能力是會轉變的。


 


台灣立報 2011.4.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