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幸佳慧
你們或許很難相信,瑞典因為有了林格倫這樣的作家,整個國家把「玩」當成孩子成長與學習最重要的事情。我想,任何孩子——任何還沒被一堆擔心東擔心西的成人嚇壞的孩子——聽到這個一定很想移民到瑞典吧?!別說孩子了,一直到現在,我都很想旅居瑞典去深度體驗這樣的教養文化與生活觀,因為在我讀過林格倫的作品並到過瑞典這個國度後,我知道我的人生著實少了這塊,並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所以,我跟出版社努力想要從推廣林格倫的作品做起,試著減少還在我們社會發生的遺憾。
林格倫一共寫了兩本【淘氣瑪蒂】的書,時間環繞在瑪蒂上國小一年級的一年期間。這個年紀的孩子有個特別的意涵:這個時間是他們從備受照料的家庭生活,要走上社會體制化生活的第一步路。林格倫曾說瑪蒂這個小女生的角色設定,是源自她小時候最好的玩伴。不過,因為瑪蒂外向又淘氣、「動腦筋的速度像小豬眨眼一樣快」與喜好打抱不平的個性,讓人直覺認為林格倫是在寫她自己。我倒是相信,故事裡面很多的創意、遊戲,以及瑪蒂善良清澈的心思,的確是來自林格倫自身的體驗與特質。
怎麼說呢?
林格倫自己是一個在農莊裡無憂無慮快樂玩樂中長大的孩子,她說過「在一定的安全與道德規範內,對孩子發展身心靈與想像力最好的法門,不外是讓他們自由自在的玩樂」。因此,在自由自在歡樂的表層下面,林格倫早已鋪好一層敦厚正義的社會價值觀,牢牢的支撐在那裡了。儘管瑪蒂是個成天找樂子、受盡呵護的幸運兒,但是透過這個角色跟她的家庭結構,林格倫也以同等份量的力道,在傳達她個人對於兒童與社會的種種哲學與價值觀。
一個孩子,從無拘無束的生活進入處處規範的學校生活,當然會產生不適應,於是一開始她「扯謊」——創造出一個理查的虛構角色——來幫自己在學校的狀況脫罪,但她這種「編故事」的功夫,其實是在處理孩子與成人之間的張力與她自己要被制度化的各種壓力。看待瑪蒂或皮皮(林格倫另一個受歡迎的角色)這類角色的塑形,不該在於她們編故事/說謊的行徑,而是透過她們看到作者如何論述兒童這些行為背後的結構因素。讀者應該看到的,是瑪蒂在被學校體制化的過程中,如何展現她不輕易服從簡要或媚俗的法則,這才是這些角色在歐洲倍受歡迎與肯定的原因所在。況且,仔細聽那些孩子「編故事」的內容,其實也是作者在歌頌兒童創造力的另一種表現。
所以,瑪蒂雖然常跟另一位個性卻強勢的同學米亞打架,卻也是班上唯一跟來自弱勢家庭的米亞成為好朋友的人;她也常為那些窮人的孤苦無依而愁苦哭泣;她更是會將搭乘飛機的珍貴機會讓給沒有童年而提早擔當家計的亞柏,因為亞柏一直夢想成為飛行員;她也會把自己意外獲得的大部分彩劵獎金拿去跟醫生贖回尼爾森伯母死後的屍體,還把剩下的獎金再平分給家裡的傭人愛瑪。也就是說,林格倫透過這些小角色,除了盡力傳達一個健康快樂童年該有的元素外,也在鞭笞成人社會的毛病,例如在尼爾森伯父、市長夫人、學校主任等人的失職怠惰、獨享特權、市儈虛偽等問題,林格倫就透過瑪蒂這個野丫頭,建構了她追求公平正義、不獨尊富貴權勢的社會價值觀。
以上這些故事情節裡的角色特質、對比衝突、寓意意涵都是很值得教養者提出來跟享受閱讀樂趣之後的孩子們討論的。
雖說不少兒童文學作家寫故事,也是為了這個目的,但是能做到像林格倫這麼極致,讓孩子玩得極富創意、暢快瘋狂卻又有所分寸,諷刺成人社會如此犀利卻又充滿幽默感和同理心的作家,在這世界上,到目前為止,我還真的讀不到第二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