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ucket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
 
或許新世代會進化出一套全新的人際關係,空前自由開放;但農耕文明的熟人關係仍然溫馨,被人牽掛是一種溫暖,也是你的一種福分。
 
文/ 肖鋒
 
過去喊小孩“快回家吃飯”,一句“ 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折殺多少寂寞族。現在吼他“你怎麼還不出去玩”,讓他遠離電腦和作業出去跟人交往。沒辦法,新一代宅男在成長。



我兒子半年前自己註冊了QQ ,這個叫“從今以後”的馬甲就成了他的心病,從今以後這小子就粘上了。我發現他們在Q 上呼風喚雨的,無非是轉一些惡搞圖片,尤其惡搞老師的。當然,一邊上Q 一邊討論作業成了某種方式。急了還直接打電話,畢竟說話比敲字快。



虛擬空間正重組著人際關係,甚至重塑人類大腦。我懷疑,新世代的大腦,不只分左右腦,還有許多功能分區,比如MSN 是工作區,QQ 是遊戲區,還有娛樂八卦區、好友區、客戶區或蒼井空區。你見他在開會,說不定他正攪入一場方韓大戰呢。手機讓人始終處於連線狀態。



我們小時候打乒乓、敲撲克、捉蛐蛐,什麼都乾。幹的過程中完成了角色扮演,為以後進入社會作好準備。政府制訂了計劃生育國策,於是馬化騰發明了QQ 。現在的小孩性格上是缺失的,普遍患有社交焦慮症。
 


能長時間集中精力的人越來越少


白領們急急火火擠進電梯沖向辦 ​​公室,打開電腦,收郵、QQ 或MSN ,一邊聽音樂一邊刷屏看微博,工作嘛,稍帶做做就行了。他們的大腦被無形中切割出若干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各自的興奮點,工作區可能是最無興奮點的。



某天太平洋電纜突發故障,我們辦公室效率可能會提高1/3 。但也有人乾脆就乾不成事了,因為所有的客戶資源全在網上。老闆強制為員工定制了公司的即時溝通工具,屏蔽掉QQ 或開心網,有的甚至屏蔽微博。



總體而言,現在能長時間集中精力的人越來越少了。托馬斯·弗里德曼稱之為“持續的心不在焉”,社會學所述“三分鐘熱度文化”,這種狀態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工作習慣和待人接物方式,甚至大腦結構—— Google 改變人腦進化方向,心不在焉工作方式將改變人類心智。



傳統的廣告形式正經受空前挑戰,因為多數創意都難以引起人們長時間的關注。患有註意力缺陷障礙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的人越來越多,廣告或講演者都按納秒(nano-seconds )為單位,每一小段需有一個小高潮,一節必有一個大高潮,俗語稱之為“尿點要高”——如果你講演兩小時能做到沒人上廁所,你就是大師。



互聯網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和趣味。每日信息洪流之中,美文是稀缺品、奢侈品。於是碎片化的微閱讀正當其時,垃圾時間轉正了。當今一個小學生一天的閱讀量,包括文字、影像、廣告等,超過十五世紀一個成人一年的閱讀量。一份《廣州日報》60 個版近20 萬字,就是彼時成人一年的文字信息量。



於是只有窺私、獵奇、性與緋聞成為永恆的興奮點。《壹周刊》和《太陽報》的時代到來了,惡搞和視頻的時代到來了。也難怪,人們壓力這麼大,所謂宏大敘事已沒有過多精力關注。



人的本性都是避重就輕的。



當一個事情發展到極端就會走向反面。在喧囂中反而尋求孤獨。二千多年來的禪,仍然是今天淡定的法寶。佛教宣揚“活在當下”:並非不憶過去、預想未來,而是專注於過程,一個過程只干好一件事情。念經就專心念經,勞動就專心勞動,吃飯就專心吃飯。“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佛家在種田之中都能悟出禪意。



現代人都淪為心不在焉一族。為什麼剛剛告訴的電話號碼都記不住了?因為剛剛的一剎那間,有四萬八千個信息或念頭閃過,那個電話號碼只是四萬八千之一種罷了。
 



每代人都有每代的孤獨


改革開放前夜,17 歲的牟其中、楊小凱在不同地方寫下了《中國將向何處去》的同題文章,牟同學還因此獲牢獄之災。現在17 歲的孩子正忙著信春哥呢。對新世代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判斷,就是更欠責任感、歷史感和沈重感。



80 後的家庭模式是“ 4+2+1 ”, 90 後則是“非常6 +1 ” ,全家資源和未來都押在這個寶貝資產之上。他們是牌子世代,商業化一代,鼠標一代,他們是新技術時代的寵兒。當然,這些判斷都有傳媒標籤化之嫌。



現在的人比以前更孤獨了還是更愛交際了?通訊工具是否越發達、人卻反而越孤獨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們的孤獨與老一代的孤獨方式不同。一個孤獨到蛋疼,一個孤獨到心疼。



QQ 測試一款交際圈的工具,只需提交真實姓名、性別、出生日期和郵件地址,下載“ QQ 圈子”功能的2012 版,下方就會出現QQ 圈子,自動為你區分各類社交圈,如大學同學、高中同學、家人、朋友、媒體等,還可向圈子外圍的半熟人發起對話,拓展人脈。



圈子功能很強大但也有漏洞:你在拓展自身人脈的同時也將不斷接受陌生人的“騷擾”,因為藉助圈子功能,你的個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處於公開狀態。



我們為什麼要認識那麼多人?這是和我們為什麼要知道這麼多新聞一樣蛋疼的問題。社會學總結出人際交往的“ 150 人法則”:你認識人的極限在150 人,多了就會在記憶中自動刪除。因為人腦如電腦,內存有限。在QQ 圈子上不活躍的“好友”占到了80% ,他們和你的緣份其實已經完結。王家衛在《東邪西毒》中推出一款“醉生夢死”酒,舊恨情仇,一飲全忘。QQ 圈子旨在勾起一切過往記憶,不但勾起自己的記憶,還勾起其他好友的記憶。



未來最大的社會危機,是人們沒有了共同記憶,沒有了刻骨銘心的集體經驗。社會沒有了共識如何成為社會?但也不必為新世代過分操心。一場阿拉伯革命勾起了阿拉伯青年的民主渴望。這是個空間戰勝時間的時代,一切歷史、一切說教難敵一次有效的民主實踐。



凱文·凱利的《技術想要什麼》是部深入淺出的傑作。這個世界是一場大爆炸的結果。人是宇宙微塵,也可以說是剩餘核廢料。人類之所以成為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是因為“外熵”的力量(反混沌的自組織力量),一切生命都是抗爭混亂的結晶。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世界不會分崩離析,新世代自會找到“外熵”的力量,他們有新的組織能力,重組自己的關係網,有效排列親疏關係,形成全新的社會人際格局。



我相信,他們的現代意識比任何一代都強。也別想再騙他們什麼了,偉大口號不再起作用。



或許新世代會進化出一套全新的人際關係,空前自由開放;但農耕文明的熟人關係仍然溫馨,被人牽掛是一種溫暖,也是你的一種福分。



我在微博上曾求教翻牆軟件,結果收到三百多條回信和四十幾條私信,都是提供秘籍的,還有粉絲寄來了專門的路由器,說插上就能翻牆了。過去你有急事時,發現能求救的就那麼幾個親朋好友,現在是數百數千數万。我們的人際關係真與農耕時代有了很大的分別。我們像瀰漫在宇宙空間的一粒粒微塵,自由而離散,時聚時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美麗愛生活 的頭像
    美麗愛生活

    c1958428的部落格

    美麗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